12-26 23:19:43 浏览次数:179次 栏目:高一政治教案
其次,教师不仅要扩展业务知识,还必须根据时代要求,了解、掌握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对研究性课程的出现,教师就不但要了解这种新课程的概念、内含、特点、定位、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还要了解它与自己所担任的基础课目的联系,思考如何在原有科目的基础上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目的。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反映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着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如果学生的参与活动是主动积极的,那就是说课堂中研究性学习是最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但是,很少有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首先要学习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学习实证材料与观点的差别,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等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研究和开放性研究。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笔记、试验体会及总结报告。
参考资料: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问题》严久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2期
2、《外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例析》易长发《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3、《开展“研究性学习” 推进素质教育》尹后庆 《上海教育》1999年第12期
4、《开发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李汉云 《上海教育科研》200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