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教育学习大全,http://www.quxue6.com
培养一个习惯?铸就一生辉煌,
(三)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四)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
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 -- 听讲 -- 复习 -- 作业 -- 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五)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
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处理好四个关系:
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应创设丰富的家庭环境并充分利用,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原有经验水平提供不同的可操作玩具。通过孩子对玩具的自由摆弄让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等,让孩子学会学习,实现孩子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安静、优美的环境能对人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不易疲劳。相反,噪音污染、杂乱无章的地方就会使人烦恼,心情压抑,易与疲劳。因此,室内布置整齐和谐,井然有序,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果。所以在孩子上学伊始,就要为孩子创造益于学习的家庭环境。其一,要为孩子安排安静整洁的房间供孩子读书学习,配备书桌、学习用品以及工具书等;其二,建立全家人共同遵守的生活制度,如晚饭后,在孩子学习的时间里,家长也读书学习,不大声说笑,不看电视,不为小事打断孩子的思考,不允许相互干扰等,促使孩子从小就热爱学习。
2.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做作业是巩固、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孩子的天性是自由天真、好奇心强、贪玩,常常会因为贪玩忘记了做作业,或因玩得时间过场而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作业。作为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做作业与玩的关系,既保证孩子能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又不过分强制性地去压抑孩子的天性。首先要教育孩子重视作业。在孩子做作业时,家中一定要保持安静,家长说话、做事最好不要弄出太大的声音,更不能随便中断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到做作业与家长做重要的一样是严肃的,使孩子明确学习是自己责任,懂得学习自己的首要任务,必须用心认真完成,切实养成做完作业再玩的习惯。
3.父母要鼓励孩子的自由探索和操作,让孩子活动中自主地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而不必对孩子的探究做过高的知识要求,不说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一些建议。在孩子认识新的事物时,不要急于告诉孩子是什么,为什么,尽量给孩子时间去发现。因为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重要。此外,父母还应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活动,关注孩子在各种活动中行为表现,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父母还应敏锐的感知孩子所面临的困难,通过提供情报一些问题情境语,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有效的支持。因为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孩子自学,父母的及时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需要父母长期有意识地培养。
4.与孩子一起分析、梳理学习问题,具体到每天要做的几个方面内容。就是说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帮助孩子上,而不是发火。注意,安排学习要抓住重点,不可面面俱到。时间利用率要高,保护孩子的耐力。
孩子的学习,是每一位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而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学习,也是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位爱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能为孩子做的便是本着顺应自然的原则,配合孩子发展的阶段,适时给予刺激,在日常生活处处营造学习的环境,一次对话,一点延伸,一篇故事都可启发智力的突破,最重要的,是“退一步”,让孩子独立去挥洒他们的天空。
六注意
一、是从小培养。在生长、发育期,人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受引导。研究表明,3至12岁是年轻一代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技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行为的训练。12岁后,特别是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许多习惯,有旧习惯抗扰,新习惯要扎下根来就困难多了。
二、是从小事抓起。良好的习惯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小事上。如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他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有些家长面对这些小事,常常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是错误的看法。
三、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庭文化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价值趋向、道德品格、情感志趣和生活方式中,也体现在家庭环境建设和衣、食、住、行中。家庭文化环境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同其它方面文化相比,亲合力、感染力更强。家庭文化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习惯更容易在家庭中“遗传”传递。在家庭文化环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做所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教育可以简单到“从自身做起”这样一句话。
四、是制定规范,运用强化机制。在幼儿园,孩子们为什么能够形成不挑食、指导东西放回原处、准时睡觉等好的行为习惯,原因就在于幼儿园有校严格的规范,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可惜孩子在校的习惯到了家里似乎就“忘”了。其原因,除了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外,主要还在于家里家长没有制定严格的规范。即使有些规定,但由于父母对子女溺爱、娇宠心理的作用,规定往往难以执行,而某项规定一旦破例,便会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再也难以形成了。要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制止和消除不良行为,父母还必须适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肯定与否定、奖励与处罚等强化手段。例如孩子做了好事,受到他人的赞扬而继续做好事。“做好事”这种行为的增强是由于“他人赞扬”起了强化作用。强化是孩子行为塑造的重要心理机制。
作者: 来源:
上一页 [1] [2]
,培养一个习惯?铸就一生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