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电脑教程 - 管理培训教程 - 范文写作 - 酒店管理 - 作文辅导 -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知识频道语录大全名人语录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05-11 12:05:08   浏览次数:786  栏目:名人语录

标签:名人经典语录,世界名人语录,名人搞笑语录,http://www.quxue6.com 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六)辛亥革命激起人们无限的期待,它将中华民族的思想从封建专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里程。

  龙椅被撤走了,称帝、复辟的倒行逆施为世人所唾弃;“洋人的朝廷”被推翻了,殖民者再难找到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社会结构重新建立,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革命者以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的政治理想,对中国社会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改造。

  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封建专制是中国政治无计可逃的唯一选项,“天朝上国”是中国统治者们最为笃定的自我认知。戴皇冠的人或姓李或姓朱,而皇冠永远高悬于华夏众生之上;坐金銮殿的天子或汉或满,而皇权始终是“超级坚固的东方堡垒”。黑格尔曾经指出: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辛亥革命一声x响,把戴了几千年的皇冠打落在地,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从立宪转向革命的张謇敏锐地觉察出这场革命与中国历史上一切“革命”的本质区别:“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对于这个“迥然不同”,毛泽东以极其通俗的语言,道破了它所带来的历史后果——“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国”迷梦在83天里迅速幻灭,张勋的复辟闹剧折腾了12天即告破产,历史的决断,人民的选择,让一个时代强音振聋发聩:“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七)作为二十世纪历史性的三大变化之一,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一起,永远彪炳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史册。

  由当时中国尚无成熟的社会条件和新旧社会势力力量对比所决定,辛亥革命是一场未尽彻底的变革。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辛亥革命让“朕即国家”的时代成为历史,标志着中国由一个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闭关锁国、王权体系十分牢固的传统社会,转向以民主共和制度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轨道。它从制度层面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探索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

  辛亥革命启开了封建主义之蒙,带来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思想解放的大潮奔腾东流。民主精神的苏醒,平等意识的生长,令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为前进而准备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一时之间,“自由尽是新风尚”。

  辛亥革命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社会条件,一个顺应时代潮流、能够领导中国政治变革的新的政治力量应运而生了。

  (八)革命者期待着民族的新生,然而这个民族最广大的人民却在未曾改变的国运中备尝苦难。

  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兵连祸结,百姓饱受欺凌,颠沛流离。这是辛亥一代的未竟使命:如何彻底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如何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如何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他们从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启示,在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继承中实现超越和升华。

  为什么民主共和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如此之难?为什么孙中山奋斗一生,临终仍感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务须努力”?因为制度革命可以一举摧毁旧的结构,人的建设和发展却是水滴石穿的漫长过程。

  “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革命之后,宋教仁曾发此浩叹。划时代的革命为何并未带来“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因为它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有庶民的革命,让亿万民众构成国家的基本土壤,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

  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辛亥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创建了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陈独秀、李大钊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辛亥革命的思想启蒙推向更深层次。年轻的毛泽东投身农民运动,致力于“唤起工农千百万”,进而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为什么在新生的民国,封建王朝的权杖依然在冥冥之中统治着社会?曾经期望的平等、自由、博爱,民族、民权、民生的现代国家为什么仍然遥不可及?因为崇高的理想固然令人向往,却必须找到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道路。

  学者费正清曾有此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外国学者这样分析它的失败:共和政体是外国的、空洞的仿制品,于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土壤中毫无根基。

  认识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选择能有效集结最广大社会力量、保障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开辟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的基础上,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九)从“黄鹤楼头兮忽树革命旗”算起,一百年过去,古老中国有如浴火重生。

  对中国来说,二十世纪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其始终贯穿的鲜明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通往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是让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融入人类发展进步的浩荡潮流。如果说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是把古老中国带往现代化之途的第一个转身,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就是将这艘巨轮推达前所未有境界的最壮阔的历史行进。

  从辛亥的x声,到五四的怒吼,从上海石库门和南湖游船上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使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日夜向往:工厂遍地、机器轰鸣、高楼大厦矗立于城乡,火车轮船往返于原野江海,全国各地皆一派大生产景象。当年,澳大利亚人威廉·端纳面对孙中山拿出的画满铁路线的中国地图摇头慨叹:“这个如同游戏拼图一样的东西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这一切已经成为现实;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关于三峡大坝、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的宏伟设想,已经化为今日中国现代化图景中的标志性工程。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未曾想象: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发展持续多年高增长,城市化率超过47%,世界各国研究经济发展的“中国周期”,国际社会关注现代化的“中国模式”,西方观察家慨叹,“中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备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一个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化国家转变,奏响了中华大地最激昂的雄浑乐章。

  这是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所孜孜以求:一个国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倡行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从三民主义,到“德先生”、“赛先生”;从“拼将热血筑长城”,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浩荡前行的百年中国逐渐凝聚起这样的共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尽管未来的征程依然漫长,但共产党人以更大决心全面推进变革,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再创辉煌、全面进步的必然抉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任仲平:辛亥革命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相关文章

tag: 名人语录,名人经典语录,世界名人语录,名人搞笑语录,语录大全 - 名人语录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名人语录 更新
名人语录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