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05:58 浏览次数:739次 栏目:考察报告
一、基本印象
温州地处浙江省沿海南部,辖三区、二市、六县,陆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总人口755.8万人。改革开放前的温州由于地处战略前沿,国家投入很少。从19xx年到19xx年,累计投入不到7亿元,加上资源贫乏,人均耕地不到0.4亩,交通闭塞,经济比较落后,19xx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2亿元,财政收入1.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元。改革开放后,温州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到20xx年,全市GDP总量为1055亿元,财政收入1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75.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18%。通过几天的参观学习,感到温州有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温州奇迹是思想解放造就的。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温州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全国前列,领先其它地方一步。当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在大抓农业,试图在黄土地上奔小康的时候,温州已经认识到无工不富的道理,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其它地方坚持唯成份论,为姓“社”姓“资”争论不休的时候,他们坚持允许试、允许看、不争论,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专业市场方面迈出了坚实的脚步;当其它地方醒悟过来,发展传统工业,启动工业化进程的时候,他们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开始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温州的决策者始终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敢闯敢冒,大胆创新。xx年代初期,温州市委提出要灵活贯彻中央各项改革开放政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个私企业的税收征收上采取了先发展,发展后再征税补税的政策,藏富于民,鼓励民间投资。温州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抓好宏观规划、指导和服务,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干涉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政府机构精干高效,政务公开,审批程序简化,行政收费项目少,办事效率高;对市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口收费,进入市场和企业检查,必须经政府批准;凡企业要办的事情,统一标准,公开办理,限期办结,没有哪个部门从中作梗、刁难企业的,体现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方向。思想的一次次解放,思路的一次次拓宽,群众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带来了温州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温州奇迹的出现。
2、温州发展是靠改革推动的。温州的经济发展不占“天时”、“地利”,惟在“人和”。温州人多地少,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国家投资不多,其经济发展的奥秘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靠改革起家。最为典型的是苍南县龙港镇的建立。19xx年,龙港镇在6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开始成立运作,当时只有8000元开办费,其余一无所有。面对这种状况,龙港镇在县委、县政府给予“自费改革”的政策指引下,率先推出三大改革措施:一是在全国率先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敞开大门建设,联合农民造城,鼓励农民自理口粮进城,自建住宅落户,从而迅速实现了人口集聚。到19xx年,就有周边县市的2万多农民进城。二是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把土地作为商品来经营,按地段分为不同等级,以收取市政设施费的形式,进行土地有偿出让。到19xx年底,征收了1000多万元市政设施费,基本解决了龙港“三通一平”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三是突破“唯成份论”,坚持不论成份论发展,不论比例论效益,不论数量论质量,不论主体论地位,积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掀起了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的经济热潮。通过以上三大改革,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问题,到19xx年,龙港镇在温州市所有小城镇中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第一。目前,全镇总面积80.7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万人;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万人;拥有各类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11160多户,形成了以印刷、纺织、礼品为支柱产业,通讯、工艺美术、化工、食品等新兴产业的特色产业结构,其中印刷业一枝独秀,去年产值达35亿元,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
3、温州繁荣是“小商品、大市场”带来的。温州在市场竞争中之所以能赢得优势,原因很多。温州人在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品的选择和培育上,看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乐于扮演“小角色”是很重要的原因。温州经济增长这么快,并没有多少高新技术产业、多少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以一般的工业消费品为主。支撑温州经济的八大类工业产品是皮鞋、服装、打火机、眼镜、灯具、纽扣、低压电器、标牌徽章。可以说这些产品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商品和零配件。温州人正是发挥了善于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传统优势,着力突出了温州地方特色,扮演“小角色”,不因利薄而不为之,把小商品办成了大市场,把小行业变成了大产业。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大基地。平阳县的萧江镇是全国最大的塑料编织袋生产基地,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塑编第一镇”。全镇现有企业198家,年产值500万元的塑编规模企业40多家,超亿元的2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等国家。去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2亿元,财政收入9272万元,外贸出口达1.1亿元。乐清市柳市镇被誉为“中国电器之都”。该镇的正泰集团已形成低压电器、输电设备、仪器仪表等六大产业,拥有50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有员工1.3万人,近千家协作厂,20xx多个国内外营销网点。去年企业产值81.4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0.58亿元,企业规模列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第4位。
4、温州产品是从“假”到“优”走过来的。遍布温州城乡的家庭工业,形形色色的小商品,曾经为温州经济发展,为人们的治穷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九十年代初,温州一度“假冒伪劣”现象严重,成为“假冒骗”的代名词,成为全国打假的重点。温州的经济也走向了低谷,滑向了衰落的边缘。但温州人没有消沉,没有气馁,而是发扬百折不挠的温州人精神,痛定思痛,转变观念,提出了“二次创业质量立市”的口号,展开了一场“打击假冒骗,保卫温州”的生命之战。近年来,温州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引进,舍得花钱搞技改,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构优化、规模扩张结合起来,加大技改投入,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建立了科研所、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院,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性产业向全国性产业直至国际性产业发展。如正泰集团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正泰学院,培养储备人才;投入5亿元,兴建正泰科技工业园;在北京和上海设立高科技信息企业,在美国硅谷注册成立了科研机构,形成了以温州为开发基地,以上海为科研中心,以北京中关村和美国硅谷为龙头的多层次、开放式技术开发体系,实现了从中低档产品向领先产品、专利产品的转变,形成了具有正泰自主知识产权的N系列新产品。目前,全市产品合格率和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95.9%,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二、主要收获
本次考察活动,时间安排紧凑,考察内容丰富,接触人员广泛,学习收获很大。短短几天时间,考察团足迹遍布半个温州,先后考察访问了温州市的鹿城区、乐清市、平阳县、苍南县等县市区,既听取了所到之处党政领导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介绍,又实地考察了温州挺宇集团、乐清市正泰集团工业园、中国塑编之都-萧江工业园和苍南县的灵溪镇、龙港镇的部分企业。同时,考察团一行积极同各路客商密切接触,广泛洽谈,邀请温州的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一是解放了思想,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温州之行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我们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苍南县一个人口仅20多万人的龙港镇的经济总量和我们一个县差不多,去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88亿元,财政收入3.02亿元;今年上半年迪止谏苤?SPAN lang=EN-US>21.3亿元,财政收入1.9亿元。目前全镇股份合作企业已发展到1247家、私营企业281家、个体工商户11163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8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74家,超亿元的有5家。可以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的逼人形势。如果我们还自我感觉良好,不发奋追赶,那就不仅难以消除固有的差距,还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远远落伍。我们只有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看到优势而不妄自菲薄,把发展缓慢的责任感转化为弥补欠帐的强大动力,把干部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才能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转变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宣传了,推动了我县在温州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我县考察团在温州考察期间,每到一地,都努力寻求合作项目,先后与上百家企业家接触交流,向他们积极宣传的优越条件,吸引他们到来投资兴业。7月19日,我县考察团在苍南县的龙港镇与温州客商举行了恳谈会,30多名温州客商应邀参会。会前,大家观看了全面介绍的电视专题片。会上,县委书记尚洪立向客商们介绍了在投资的优越环境,代表县委、县政府热忱欢迎温州企业界朋友到走一走、看一看,检验一下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在投资兴业,发展壮大自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我县的经济项目和有关招商引资的政策向客商们作了详细说明。会上,我县带来的20多个对口合作项目引起了客商们的浓厚兴趣,一些客商表示争取早日到我县考察,寻找项目进行合作开发。
,赴温州学习考察报告tag: 暂无联系方式 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范文,干部考察报告,考察报告格式,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