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15:37:54 浏览次数:419次 栏目:群众团体
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这场斗争锤炼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也激发了华夏儿女的创作灵感。人民日报从5月14日开始举办“抗击非典英雄之歌”征文,截至7月中旬,来稿已达8500余件,来稿数量之多,是多年来文艺征文所罕见。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挥笔作诗,一批文坛新锐高歌吟唱,更有许许多多的读者饱含激情,写出动人心魄的诗行。这种现象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生活是伟大的馈赠,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我们就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艺作品。热爱生活,才有奋发的动力。生活是万花筒,光明与黑暗同在,幸福和痛苦并存,这是事物的两面性。有些同志只看到阴暗的一面,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冷眼看人,冷面待物,冷心处事,以这样的心态写出的文章,当然失去生气。只有热爱生活,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犀利的目光去审视生活中的假恶丑,扬善抑恶,激浊扬清,才能深深地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文艺作品才有生命力。而读者的认可和厚爱,又会激励作者站在更高的起点,写出更优美动人的华章。体验生活,才有生动的感受。一些人的创作不是有感而发,而是以赚钱为目的,流行什么,就炮制什么。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像早熟的果子、滥造的快餐,清汤寡味,没有营养。生活是与时俱进的,是丰富多彩的。只有到日新月异的生活中,触摸时代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才能产生要为之鼓与呼的情感。非典时期,一批批作家和诗人采写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报道,创作了大量动人心魄的作品。捧读这些文章,常常让人动容,热泪盈眶。如果没有深入到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何才能感受到医护人员、专家、科研人员的伟大精神,又怎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深入生活,才有不竭的源泉。有的同志说,在环境艰苦的地方,在基层工作的时候,还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而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反而感到“江郎才尽”,写不出好东西了。这里,除了作者自身条件的变化和兴趣的转移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离开了自己赖以生长和创作的土壤———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离开了生活的“活水”,文艺作品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发现生活的意义,探索生活的规律,撷取生活的浪花,都是要下苦功夫的。也只有从源于生活的材料中,才能创作出高于生活的精品佳作。“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是不可能的事。深入生活,才能源远流长,才能根深叶茂。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来自于火热的生活。只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深入生活,才能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力作,创作的源泉就永不枯竭。
,生活是伟大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