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6:40 浏览次数:855次 栏目:初三化学教案
离子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 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 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 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 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手段,岩石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要求学生根据小论文的内容在草稿纸上画出原子的构成 。 |
欣赏作品;发挥想象力、画图。 |
创设问题情景,从巩固益友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
||||||||||||||||
[提问式讲解]同学门,你们知道氢、碳、氧、钠、硫等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吗?(可 提示学生参考教材P68表4-2) 原子核对这些电子的吸引力是否相同?这些电子的排布有没有规律可寻?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
猜测; 查阅资料; 回答 |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导入课题。 |
||||||||||||||||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5有关内容后提问:核外电子是怎样排布的?用两个子概括。 [过渡]那么,电子究竟是怎样分层排布的呢? |
阅读课文; 讨论、交流 思考、猜想;查书 |
培养学生的阅读、总结、概括能力。 |
||||||||||||||||
请同学利用教材P68表4-2的数据,进行创意绘画:(1)氢原子结构图。 (3) 氧原子结构图 |
自由创意画图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
||||||||||||||||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教材P76图4-9,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投影]氢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
知道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回忆原子结构,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
从问题着手,引出新知 注意知识的连贯 |
||||||||||||||||
[投影]核电荷数从1——18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仔细观察: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无一定规律? 1、 原子核外第一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2、 原子核外第二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3、 原子核外第三层最多有几个电子? 4、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 。 5、 1——18号元素中哪些是金属元素,哪些是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有何特点?(列表比较) 介绍:相对稳定结构的概念。 |
分组讨论后交流 答:2个 答:8个 答:8个
|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再次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初步积累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 |
||||||||||||||||
对照原子结构示意图,思考:O与S、F与Cl两组元素的化学性质如何? |
思考并回答:化学性质相似。 |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
||||||||||||||||
[过渡] 由于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最外层没有达到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失电子,从而达到稳定结构,那么,得失电子的结果怎样呢? |
思考 |
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难懂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
||||||||||||||||
[板书] 二、离子的形成 |
记录 |
|
||||||||||||||||
请同学们看教材P77插图,说说书写离子符号应注意的事项。 |
自己归纳离子符号的书写特点 |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
||||||||||||||||
强调离子的表示方法 |
练习书写一些离子的符号 |
知识巩固 |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三化学教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免费教案 - 化学教案 - 初三化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