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52  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四、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
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①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⑥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我们能从孙中山身上学到什么精神?
①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④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名人眼中的孙中山:
他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
他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鲁迅
先生不仅唤醒了中国人民,也向全人类指明了一条自由之路,我们在印度把他看做如同我们的国父圣雄•甘地一般。 
                  --贾卡尔(印度国大党领袖)

(三)本课小结
孙中山一生的四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2、从“改良”到“革命”
开始的孙中山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把挽救危亡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身上。
事迹:建立兴中会,发动武装起义
创立同盟会,阐发“三民主义”
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4、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早年:对帝国主义心存幻想(如旧三民主义中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布《告各友邦书》中承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转变 :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必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
     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如新三民主义中增加了反帝的要求)

课堂练习: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 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1、  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就方法和目的而言)有何变化
   (方法:以前是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教材问题解答】
[想一想]
你是怎样看待孙中山上书失败后转向革命的?
提示:在上书失败后转而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孙中山的必然选择。
在接受先进的资产阶级教育后,孙中山试图通过改良“拯救中国”。1894年6月,他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但上书并未得到答复。同时,他看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朽无能,清军一败再败,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于是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转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案》相关文章

tag: 民族  中国  孙中山  先行者   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