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专题六 二、影响世界进程的科学巨人,
数学方面:发现二项式定理,创立微积分,开辟数学新纪元。
光学方面:发现白光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制成第一架反射望远镜;提出光的“微粒说”。
思考: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我有一点微波成就的话,没有其他秘诀,惟有勤奋而已。”他还:“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为什么能由一个平凡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提示:①牛顿自身的因素:具有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实行“归纳——演绎”法;②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为其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西欧思想解放运动提供思想基础;前人的研究成果为牛顿提供很好的条件。
思考:牛顿晚年迷恋和钻研宗教和神秘思想,写下大量的《圣经》评注和其他神学论文。牛顿晚年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由于过度疲劳及与同行间的竞争,影响了牛顿的情绪和心境,他患上严重的忧郁症。②认识的局限性方面:大千世界的奥妙无穷无尽,在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的认识总是相对的。③时代的局限性方面:牛顿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世纪神学的巨大阴影还未消退,再伟大的的科学家也会受到其影响。
爱因斯坦:追寻空间和时间的本质
一、爱因斯坦的成长历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1879年出生于德国小镇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5年到瑞士,1896年考人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理论物理专业学习,1900年毕业。1902——1909年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任技术员,创立狭义相对论。加入瑞士国籍。1913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1933年10月迁居美国,1940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5年逝世于美国普林斯顿。
1、童年时代
三岁时 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
四岁还不会说话;行为迟钝,他说话所用的 时间比起别的孩子要多得多。
五岁时一次生病,父亲送他一个指南針,他发觉指針无论如何只会向着同一个方向,令他开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小时候不愿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总喜欢一个人玩,并且老是陷在沉思之中,如痴如呆。
2、中小学时代
六岁时他进入了国民学校,是一个十分沉静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例如用纸片搭房子。
十岁进入中学,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对古典语言毫无兴趣。
在整个中小学时代常常被斥为“生性孤僻、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
(1) 少年时代的选择:
当时的德国学校必须接受宗教教育,开始时爱因斯坦非常认真,但当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后,认识到宗教里有许多故事是不真实的。12岁时他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并对所有权威和社会环境中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并发展成一种自由的思想。爱因斯坦发现周围有一个巨大的自然世界,它离开人类独立存在,就象一个永恒的谜。他看到,许多他非常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时,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于是,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选择了科学事业,希望掌握这个自然世界的奥秘,而一旦选择了这一道路,就坚持不懈地走了下去,从来没有后悔过。
(2)早年被开除学籍
爱因斯坦比较孤独,不喜欢说话。学校的运动,他不会参与。他很讨厌上学,经常装病缺席。在上课时,经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欢的问题。他甚至与老师争执,还被老师教训说:“你(爱因斯坦)的出席破坏了全班对我的尊敬。”最后因此而被开除学籍。
爱因斯坦之所以不喜欢上学,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德国当时那种混合了威权主义和百科全书式的填鸭教育。他后來写道:“现代教育事业竟然没有扼杀了研究的好奇心,真是一项奇迹。因为这脆弱的小树苗需要鼓励和自由,否则它将枯萎。主张规范和责任感能引发观察和研究乐趣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
“一只再健康的驯兽如果不断地用鞭子威胁它,逼它在不饿时进食,它也会丧失胃口。”
(2) 自学能力强
爱因斯坦没有因不上学而减少学习知识的机会。他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几何、数学,以致哲学。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开始钻研大量要读的书籍。他经常和叔叔研究有关数学的理论。在当时,他的家人对爱因斯坦的智慧和消化力,感到吃惊。
3、大学时代(1895年他放弃了德国国籍)
1896年,爱因斯坦正式成为一个无国籍的人,并考进了联邦工业大学。大学期间,爱因斯坦迷上了物理学,一方面,他阅读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赫兹等人的著作,钻研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马赫的力学,并经常去理论物理学教授的家中请教。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去物理实验室去做实验,迷恋于直接观察和测量
在四年大学生活中,他仍然不是“好学生”:曾被数学教授称为“懒狗”,曾因做实验出事故受到处分,还曾被物理教授认为不适宜学物理而应当改行。大学毕业时几位同窗好友都留校当了助教,他却因得不到教授们的赏识而遭到了“毕业即失业”的命运。这种种亲身经历,使爱因斯坦对教育的总体印象一直不佳。正因为如此,成名后的爱因斯坦通过自身的体验和长期的观察,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点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这是爱因斯坦对于学校教育的基本看法。他反对把学校仅仅看做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反对把学生“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他认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二、主要贡献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因为大学里老师都不大看得起他,不愿意把他留下来做助教,他几次去请求,人家也不要他,他甚至于有几次几乎要失业了,几次在中学里面求职,最后在专利局里面找到一个职位,他每个星期要在专利局工作大概40多个小时。在专利局工作的九年时间成为爱因斯坦—生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他发表了约30篇科学论文,其中以1905年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一年,26岁的爱因斯坦在三个方面同时并进,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一、他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得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定律,并揭示了光的波粒二重性本质,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此,爱因斯坦获得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二、证明了热的分子运动论,提出了测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三、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专题六 二、影响世界进程的科学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