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583次 栏目:初一地理教案
太阳直射纬度
极昼极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1.绕太阳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56天)
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
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
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四季的产生
教学过程:[片段]
[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
“想一想”
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板书]4.季节变化
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
[板书]:5.五带的划分
[小组活动](4-5人)
要求:
1. 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 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 (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
3. (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
4.季节变化
5.五带的划分
扩展资料
地球的自转轴总能对着北极星吗
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北端正对着北极星,所以到晚上人们只要找到北极星,就可识别东南西北了。但是,在几千年前或者几千年后,北极星是不是还能给人们指示方向呢?那可不一定。因为在那个时期,地轴不总是指向北极星。是北极星自己跑走了吗?不是的。是地轴本身发生了偏差。
我们知道,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出,赤道面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面以及与月球绕地球转动的白道面都互不重合。这样,月球和太阳绝大部分时间都位于赤道以南或以北,它们对地球赤道部位凸出处的引力就必然会对地球产生一个力矩,强迫地球的赤道面向黄道面和白道面靠近。但是,地球在快速自转着,就象一个飞快旋转着的陀螺,不会随便改变自转轴的指向,即使它掉到地上或把桌子倾斜一下也无妨。这两种作用力相结合的结果,便使地球的自转轴画出一个以地心为顶的对顶锥,而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这就象您去轻轻地压一下旋转着的陀螺边缘,它就会一边继续飞速旋转,一边绕着原来的轴心摆动一样。就这样,南北两极指向天空的那个点就会不断地改变位置,把这些点连起来就能画出一个圆。地极每年在这个圆上只能向西移动很小很小一个距离,25786年左右才能绕这个圆转一整圈,这可真是够慢的。这种运动,科学家给起了个名叫岁差。
除了岁差以外,影响地轴指向的因素还有很多,但都不如岁差那么严重。
摘自:张传锷等《千万个为什么—新编》
地球五带的划分、特征和成因
(1)地球五带 地球上的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的总称。
五带是个天文气温带。所以,五带的划分只考虑天文因素,而不考虑地理因素。划分五带的天文因素是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五带实质上是天文带。五带的划分,是根据两条天文线:回归线和极圈,即南北纬23°26′和66°34′两条线。前者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取决于现代的黄赤交角值。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免费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