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9:30 浏览次数:175次 栏目:教育学习
♦ 中国三大古殿
(1)北京故宫太和殿
(2)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3)山东秦安岱庙天贶殿
♦ 中国三大名楼
(1)湖南岳阳楼
(2)湖北武昌黄鹤楼
(3)江西南昌滕王阁
♦ 中国三大瓷都
(1)福建德化
(2)江西景德镇
(3)湖南醴陵
♦ 中国三大喇嘛寺
(1)西藏布达拉宫
(2)青海塔尔寺
(3)内蒙古当召
♦ 中国三大鸣沙山
(1)甘肃敦煌“鸣沙山”
(2)内蒙古达拉特奇“响沙湾”
(3)宁夏中卫“沙坡头”
♦ 中国三大“走廊”
(1)河西走廊(在甘肃西北部)
(2)辽西走廊(在辽宁西南部)
(3)海上走廊(台湾海峡)
♦ 中国三大皇家园林
(1)北京三海(中海、南海、北海)
(2)北京颐和园
(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 中国三大平原
(1)东北平原
(2)华北平原
(3)长江中下游平原
♦ 中国三大三角洲
(1)长江三角洲
(2)珠江三角洲
(3)黄河三角洲
♦ 中国三大半岛
(1)山东半岛
(2)辽东半岛
(3)雷州半岛
♦ 中国三大火炉
(1)江苏南京
(2)湖北武汉
(3)四川重庆
♦ 中国三大古建筑
(1)北京故宫
(2)山东曲阜孔庙
(3)山东秦安岱庙
♦ 中国三大石头城
(1)南京石头城(在江苏南京清凉山)
(2)新疆石头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
(3)辽阳石头城(在辽宁辽阳市东)
♦ 中国三大悬空寺
(1)山西恒山悬空寺
(2)河北苍岩山悬空寺
(3)云南昆明西山悬空寺
♦ 中国三大铜佛
(1)香港大屿山大佛:高33.95米,造于1989年
(2)日喀则扎布寺大佛:高26.2米,造于1918年
(3)正定隆兴寺大佛:高22米,造于宋朝
♦ 中国三大卧佛
(1)四川潼南马龙山卧佛:石像、长36米,凿于1932年
(2)甘肃张掖卧佛:木胎泥塑、长34.5米,造于1098年
(3)四川大足卧佛:岩石刻、长31米,造于唐朝
♦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2)基督教
(3)伊斯兰教
♦ 何为“三令五申”中的三令?
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如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铖,以宣其刑赏。
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违抗。
♦ “无事不登三宝殿”是指哪三宝殿?
三宝是指佛教中佛、法、僧。三宝殿便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举三个例:佛活动的地方:大雄宝殿;法活动的地方:藏经阁;僧活动的地方:寂静禅房。
♦ “一问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三不知是指对事物的“始、中、终”,即事物的开始、经过、结局一概不知。
♦ “不孝有三”是哪“三”?
在中国礼仪上,所谓不孝有三,是指:一、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二、 阿谀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
♦ “三长两短”什么意思?
“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作“遇难”、“死亡”等讳词。
“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三长两短”作为死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
另解:《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
“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rèn),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也就是说,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
♦ 三姑六婆
三姑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 人有三急
心急,手急,性急
♦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 三班父子
班彪 班固 班昭
♦ 三书
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 左思的三都赋
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 南朝三谢
tag: 知识 教育学习,教育学习大全,教育素材 - 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