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教育素材教育学习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12-26 23:16:02   浏览次数:393  栏目:教育学习

标签:教育学习大全,http://www.quxue6.com 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所占比例非常之大,所以我们应该了解熟悉诗歌的一般知识。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所表现的景象,最终都体现在“意境”上。所谓“意境”就是诗人把他的思想感情熔铸在所描绘的生活图画里,从而形成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怎样捕捉和体味诗歌的意境呢?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遣词是体味诗的意境的第一步。诗的语言是极度凝练、浓缩的语言,我们体味诗的语言可以从其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首句“北”、“西”两个方位名词用得非常准确,把景物的方位确定下来。写水面用“初平” 二字体现了春水的特点。“莺”乃“早莺”,“树”乃“暖树”,“燕”乃“新燕”,都是紧扣早春而写。“渐欲”“才能”很准确地写出一种早春景物的变化过程,有一种春苏的动态感。诗中一个“低”字,把水天相接的茫然景象表现得生动壮阔,一个“争”字、一个“啄”字刻画出莺、燕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

二、体味诗歌的意象。所谓意象即是作者的“意”与“物”的交融,是作者的 “意”通过“物”的具体反映,意象是诗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众多意象的有机结合,便是诗的形象。因此,体味诗的意象是理解意境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 “玉门关”就是意象。这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这些士卒在遥远的玉门关,想见黄河在黄土高原延伸,一直与白云相接,在白云中间流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的“黄河”之象中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不可以看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险峻。“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情。“杨柳”即《折杨柳》,曲名。这是首抒写离愁别绪的歌曲,在诗中它也同时反映了士卒们的离愁别恨。他们怨什么、恨什么?原来“春风”吹不到他们这儿来,玉门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他们感受不到皇帝的恩泽,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

三、体味诗歌的含蓄之美。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都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要用心体会的地方。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 四字前后重复运用,跳跃大,语浅情深,曲折含蓄,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只有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寓意,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韵味。

 


作者: 来源:,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
《怎样体味诗歌的意境》相关文章

tag: 诗歌  体味   教育学习,教育学习大全,教育素材 - 教育学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教育学习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