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05:58 浏览次数:634次 栏目:其他报告
(五)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
《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语文读本》本身就是课堂语文教学伸向课外的一根触角,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大世界的一块有力跳板,因此它的学习,更应该注意向课外延伸的原则。《语文读本》的封面设计就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这一“心愿”。设计者淡化作为主体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而凸显了读本编者要向广大师生推荐介绍的各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家》《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散文》《博览群书》《世界华文文学》《译林》等等,就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上述文学刊物。事实是,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读本》的封面将学生引入阅览室中的层次较高的优秀文学刊物的广阔天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语文读本》选文的出处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学术刊物以及文学作品集。如许墨林《大佛的沉思》选自《钟山》,宋晓梦《访西安古城墙》选自《当代》,正之的《怎样读一篇文章》选自《语文学习》,教师可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顺便介绍推荐以上三种刊物;《雨的随想)选自《汪国真诗文集》,《老屋窗口》选自《文化苦旅》,我们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文章选自的两部文集——当然这种建议应该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研究成果
一、 成果综述
1.通过对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实体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
2.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而《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则,其次应遵循直观原则。(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
3.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
4.通过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不仅是教学演示的工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媒体,而且,也应当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环境和构建新的知识的得力助手。
5.通过对怎样延伸使用读本问题的摸索,我们形成下列做法:(1).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使两者相得益彰。(2).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各学科互相渗透,形成双赢。(3).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激活师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4).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文学鉴赏和文学创作的水平,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5).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语文海洋里游泳。
二、资料汇集
1.理论探讨系列资料:
王兆平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崔国平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杜金鸿 《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和复习应对措施》
程如荣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杜金鸿 《定准目标提升素养》
徐建新 《新世纪、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提纲)》
徐建新 《阅读教学的指挥棒该指向哪里》
2.课堂教学模式资料:
王兆平 《诵读揭标激疑研究》
顾 权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王玉生 《口头交际——即兴讨论》
顾 权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韩丽萍 《“把课教活”方法举隅》
王玉生 《古诗鉴赏一得》
崔业慧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 《一个形式新巧而内容实在的教学设计》
徐建新 《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
郑如芹 《演讲着教演讲词——董宗仁《我有一个梦想》课堂实况撷英》
3.学法指导研究资料:
王兆平 《高考话题作文提升品级的关键词》
杜金鸿 《谈谈新诗创作》
周鹤峰 《拥抱生活 感悟生活 创造生活》
胥照方 《高考语文新教材备考方略》
胥照方 《于细微处见精神》
马亚峰 《写出真情实感》
郑如芹 《作文过渡技巧的创新》
郑如芹 《故事新编的完形艺术》
4.其他相关资料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网站
电子资料(见东中校园网dzfiles目录下相关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遗憾和思考
1.这套新教材编得很好,现在虽然已经不用,但对其使用研究的路仍可延续到苏教版新教材的使用上去。
2.我们的研究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浅尝辄止。
3.我们的理性追求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4.我们提出了如何分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之间教学权重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努力,却没有能够如愿的探寻到一个科学的结果,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努力。
5.在写作教学上我们已经摸索到了很好的路数,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报告中未能作专题小结,这也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