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771次 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情景探究:
师:情景描绘:1920年,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土豆和小麦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设置情景,激发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引发学生追问“为什么”?得出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师:那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有请双方各派1号选手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①实施余粮收集制,不仅保证了红军、工人和城市居民获得最低限度的粮食需求,而且体现了无产阶级在特定形势下同农民结成的军事政治联盟;②企业国有化,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③实物配给制可以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④劳动义务制不仅发展了生产,而且使剥削阶级在劳动中得到了改造。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保证。我方认为:利大于弊!(掌声)
反方:我方认为:弊大于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是苏维埃政权在特殊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但并不是唯一可行的措施,它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理论上看,这些措施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军事行政的手段,急于超越阶段直接实行共产主义,实行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违背了经济规律,简直是大跃进!(惊叹)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从实践上看,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我是那时的农民,我就不干活了。(学生大笑)企业国有化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破产;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所以,它的实施虽然暂时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还使苏俄在1920年底到1921年初发生了全国范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掌声)
师:下面进入自由辩论阶段。(略)(辩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允许发挥个人见解。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让学生自己探究。通过探究问题,学生思维形成新的生长点。叶澜提出“ 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师:(小结)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战时”表明它只能在非常时期实施,但是苏俄的一些领导人却企图借此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凭借行政的手段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生产关系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实际,因此注定失败。(评价事物,一分为二)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这张图片,它所反映的内容正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思考)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系列导读材料Ⅱ】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土地
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
你们。”
材料二.在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参加者
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师:上述材料表明,苏俄双面临怎样的新危机?
生:农民不满,水兵叛乱,政治危机。
师:结合课本知识,它是因为什么而引发的? 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
生:经济危机:(1)国家经济遭到破坏,濒临崩溃(2)工农业产量下降,生活必需品缺少
(3)遭遇旱灾、能源匮乏 (4)粮食、原料、能源缺乏
师:面对着农民的反抗和水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神入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当时的情况。 “神入”(Empathy)一词从西方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意思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培养神入和一种历史想像。)
生:(略)(讨论异常投入,各抒己见,讨论后一致认为要取消余粮收集制,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师:你们的选择也是伟大领袖列宁当时的选择。(学生大笑)当问题表现在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那碗粥。你吃饱了那你就会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没食,那你只有沉默。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战争后,要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内容,组织学生填表。
背 景
内容 农业
工业
流通
分配
评价
虚拟现场:(《面对面》,分别让两位学生模拟主持人和列宁,访谈时间:1921年)
主持人:共产主义社会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恰恰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一政策呢?
列宁:它损害了农民利益。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tag: 社会主义 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二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