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主持人:我们好不容易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您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项目,这难道不是重新走回资本主义道路吗?
列宁:这根本就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试图使经济复活。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它没有背离了社会主义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系列导读材料Ⅲ】探究活动三——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材料一、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25年/1911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112
种植业(%) 100 64 107 107
畜牧业(%) 100 72 121 121
粮食(万吨) 7.650 4.519 7.247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6.21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2.180 104.3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师:材料一中1913——1925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师:根据材料二,苏俄由“半死的人”到能“拄着拐杖走动”,靠的是什么?
生:新经济政策。
师:试从背景、目的、内容、效果等方面比较新经济政策和战进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同?请各小组选派代表阐述。(让学生动起来)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 苏维埃政权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维埃政权困难重重 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广泛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了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得以顺利恢复,从而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师:通过对比,归纳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里?
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
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
教师补充:刚才同学是从实践上来阐述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也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师: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生: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探究活动四——新经济政策的借鉴作用
师: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何相同点?(从背景、内容、作用方面分析,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
(苏)三年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中)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
内容:①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苏)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
(中)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
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苏)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中)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教师补充: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四、敢问路在何方,路漫漫其修远兮【视频结尾】《大国崛起》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数万名工人、农民、士兵排着长队,来向他们的领袖告别。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已经为这个新生的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设置悬念,为下节课铺垫)
【板书设计】
一、危难时刻显身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