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303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A:,民族工业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生产关系近代化的开始;中国社会第一次有了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甲午终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壮大了民族工业的实力;为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救国活动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C:民国初年短暂春天使“民主共和” “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中国产业工人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力量。
D:国统区的民族工业继续在西南顽强发展,一方面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另一方面又为国民党及其政府坚持抗战提供和物质基础和保障。
8.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A:政治上: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上: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B:与顽固派的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是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新文化运动
A:标志: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发表。
B:前期:民主与科学。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C: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思想基础,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现代部分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1991年苏联解体。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重点知识梳理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