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26次 栏目:初中音乐教案
师:为什么这4位同学不把音乐与动作换一下?
生:这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动作只能配这样的动作……
师:确实,音乐能烘托气氛,音乐能表达人的情感,音乐更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弦外之音”,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心情,同样,什么样的画面,也应该配什么样的音乐。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小段录象,根据画面请你选择一段合适的音乐。
(屏幕滚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结尾无声片段,音乐播放:1《命运交响曲》2、《我心永恒》、3《难忘今宵》)
生:《命运交响曲》太激烈了,《我心永恒》很抒情,《难忘今宵》很符合其画面。
(撷取学生周围最熟悉的活动场面,进行哑剧表演,并通过画面与音乐结合的实践体验,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又为后面《难忘今宵》的出现打下了伏笔。)
二、新授歌曲,体验感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那首每年“春节晚会”的压台戏《难忘今
宵》。
教师简单介绍词曲作者。
师:一起聆听李谷一演唱的优美动听的歌曲,结合大屏幕乐谱,思考:
⑴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⑵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⑶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生:(答略)
( 教师由其中的1、3、5、7、11、12 13小节旋律特点教唱,学生随唱,其中第三小节的跳进旋律,看屏幕跟老师用tita读,用低头唱低音、抬头唱高音。)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成的音乐)
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不能平静……
(课堂中的情境提问,引导启发是关键,学生从问题中尝试对歌曲最初的了解,掌握旋律特点便于歌唱。声势训练运用,解决了教学歌唱的疑难问题,排除了学生对较复杂又相似节奏的心理障碍。同时通过比较、讨论曲作者运用的大量十六分音符,理解歌曲的内涵。所以在新授歌曲中,从问题—聆听—体验—思考—回答的思维流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师:这首歌让你来唱,如何来处理它的情感力度变化昵?
生(甲):深情地演唱,从“共祝愿,祖国好”开始力度强……
生(乙):第一小节用内在的情感演唱,第六小节对比前面小节稍强,
第七、八小节相对前一小节稍弱……
师:(补充归纳)
师:随琴有感情地演唱(师生)
三、拓展创造,师生互动
师:这首曲子是李谷一用民族唱法所演唱的,那如果我们把这首歌用
美声加通俗来演唱效果又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01年“春节晚会”幺红、满文军等演唱的《难忘今宵》。
(屏幕播放2001年“春节晚会” 的《难忘今宵》)
师:《难忘今宵》这首歌以它悦耳的曲调、丰富的内涵,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且在许多大型电视文艺晚会中作为终曲而演出,借以突出晚会的主题思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表演歌曲或歌曲的主题。
生:分组进行策划、商讨、研究、表演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看待他人。通过表演活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回馈,从中也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教师的参与,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