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8:11 浏览次数:798次 栏目:初一历史
本文为同学们系统总结出本册历史学习的重点纲要,点击下方链接可查看对应内容:
1、商鞅变法剖析
2、百家争鸣剖析
3、学习方法
4、试题参考
导语:上了初一,我们就要开始学习历史。而历史的学习,需要平和慎重的心态和理智的态度、同时要具备探索的精神,小编整理了关于初一历史上册的复习资料和知识点,希望对于同学们了解历史学习和历史有所帮助!
1、商鞅变法剖析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2,重农抑商。3,奖励军功。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练习:
商鞅进行变法前夕曾与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大臣李挚说:“法古无过,巡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请回答:
(1)你认为商鞅说的是否有道理?
(2)这场辩论体现了商鞅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3)后来商鞅被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请你说一说,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理由是什么?
(4)商鞅变法所遇到的阻力及取得的成就,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和感想?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1)商鞅变法。内容有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第二方面,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奴隶。第三方面,奖励军功,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爵位或官职,赐给土地和房宅。贵族及其后代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第四方面,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第五方面,严明法令。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连坐法,使百姓互相监督。
(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3)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
2、百家争鸣剖析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3、学习方法
人物: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业绩在教科书中往往是分散的,高考可以选择特定角度;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连贯的阐述。如孙中山“致力于革命四十年”,其历史活动贯穿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分别记述于不同章节,可以选择特定角度将这些相对分散的记述连贯阐述。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学习与知识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