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8:11 浏览次数:383次 栏目:初二语文
⑤写出《七律 长征》中用夸张手法表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精神的两句诗: , 。
⑥“ , 。”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句中没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10.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某学者就“语文学习方式与学习效率之关系”对三个平行班(每班50人)进行了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学习效率
学习方式 掌握80%以上 掌握50%-80% 掌握50%以下一班:听老师分析讲解 12人 28人 10人二班:自己看书做题 11人 30人 9人三班:以上两种方式结合 40人 9人 1人
(1)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2)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体会,简要分析产生这一结论的原因。
11. 名著阅读。(3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们这学期阅读过的名著。请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卡片。(3分)示例: 读书卡片所选作品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评价《西游记》 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 机智勇敢,富有斗争精神。
填写:
所选作品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评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阅读理解(51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2.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1分)
1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文后练习(16分)[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14.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以其境过清( ) (2)乃记之而去 ( )
(3)急湍甚箭 ( ) (4)泉水激石( )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6.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17.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3-18题。(20分)
母亲的菊花
(1)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2)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尖钻捅破泥层,玩命似地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3)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忽拉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4)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5)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ai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开始,我与母亲一起展开了等待。
,初二语文上册练习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