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初二历史教案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654  栏目:初二历史教案

标签: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文 章www.quxue6.com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
2.掌握党中央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的方针及意义
3.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
4.理解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包含的内容、原则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内容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的史实,深刻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
3. 通过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史实分析,提高学生综合理解问题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国情提出的,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提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全面理解并掌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成绩,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对三大改造的方针政策讲述,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4.通过对1954年宪法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航程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遵纪守法观念。
教学重点
1.三大改造的完成及意义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1954年社会主义宪法
教学难点
1.对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质的分析
2.对“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原因的分析
3.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条件的分析
教学方法
进述法、演示法、综合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和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这就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例如从经济上看,建国初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由上可见,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很大。从整体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它又具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决定因素。我们说过渡时期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发展方向而言的;说这个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的。这个过渡时期,从完整意义上讲,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
这个问题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探讨。
首先从国内形势来看,人民政权的巩固和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其次从国际形势来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的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新中国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正是在上述条件下,为加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个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革并举的计划,其本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5)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之间互相关联,不可分离。因为只有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能吸引、改组、代替资本主义工业,支持社会主义商业,才能迅速扩大生产,积累资金,造就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同时,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飞跃。二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2.“一五”计划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落后,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中央决定在“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特点,但是,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必须同农业、手工业相结合起来。否则就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在“一五”方针中不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而且又提出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农、轻、重协调发展。发展重工业同三大改造同时进行,同时并举。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A.1953年~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场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那么,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我国是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这种经济形式不适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在农业生产领域内进行深刻的变革,联合广大农民,共同走向富裕、光明大道。

[1] [2]  下一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二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