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941次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A. 太尉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卫尉
15.秦朝地方百姓如果打官司,按秦朝官吏职责,他应当首先找 ( )
A.御史大夫 B.县令 C.丞相 D.郡守
16.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 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C.按官职大小排列是:三公、九卿、郡守 D.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州、县三级
17. 秦朝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
①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19.【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案情:被告被控于BC221年统一 天下后,在十五年统治期间,残暴不仁,奴役百姓,实在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辨: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陪审团:全体学生
如果你是法官,你将如何断案。
参考答案
1. D前三项分别是夏、商、西周建立的时间,D项才是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标志。注意秦国与秦朝的差别。
2.B 各国变法以前,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是旧贵族势力利益的代表;同时,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续不断,要想保存自己的势力,扩大地盘,只有采取措施来发展自己。因此,建立封建制度和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等都是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愿望(目的)。
3.B“理解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的概况。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其功劳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并确立了皇帝世袭和皇权至高无上的原则,并非对古代有道明君的效法。
4.C要紧扣概念中的“集权”二字。在秦中央集权制下,地方权力严格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严格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C项概括最全面。
5.C秦统一前,天下长达550年左右战斗不休。如秦始皇所说,如果再分封侯王,“是树兵(引起战乱)也”。所以,他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A、B两项是军事措施,D项是中央官制,C项才正确。
6. D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故A、C两项正确。结合题中括号内的注释,可判断B正确。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D项错误。
7.C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吸取先代分封导致割据战乱的教训而实行郡县制。
8.A B、C、D三项不属于皇帝制度的内容。
9.B A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影响。D不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早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并没有确保地主阶级的统治,C也错误。。
10.C 抓住题干中比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早二百年的限制条件,便可选出正确答案。
11. C 三皇五帝是原始社会时期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故“神化了的部落联盟首领”符合题意。
12.A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国体决定政体,故此题应选A。
13.C ②项属于御史大夫的职权;秦朝的丞相不掌握兵权,故④是错误的。
14.A 太尉掌兵权,秦朝太尉虚设,从一个方面表明了皇帝独揽大权。尤其是军权,不肯轻易给人。
15.B 地方百姓打官司应该在地方进行。县令的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主,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16.D 秦朝地方政权机构是郡县两级制。
17. D 解答此题时可以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和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的影响等角度思考。
18.D 分封制度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秦在统一后吸收分封制的教训,确立了郡县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演集权。
19.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有功亦有过,功大于过。
其“功”主要表现在:(1)结束长期分裂和混战局面,北击匈奴,南平百越,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动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 (2)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基础); (3)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的“过”主要表现在:(1)推行暴政,压迫人民,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埋下了秦亡的祸根;(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