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415次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第19课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解读】
1.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本部分知识为热点知识。应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应补充城市经济体制的相关知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应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特点、本质与意义。
【考试大纲】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梳理】
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
(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
(2)大力发展
3.意义:
(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概况:
①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
②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2.
【思维拓展】
1.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核心内容及结果:土地改革:①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①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②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①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②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认识:①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正确的标准。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