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415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标签:高一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2.建国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三次重大转变?每一次转变的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怎样?

(1)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底,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

(4)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这次调整将进一步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计划经济体制在什么时候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有何表现?我国是如何改革的?

(1)从“大跃进”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已显示出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企业失去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了一些列改革:在农村建立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逐渐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走进高考】

例1.(20xx上海历史)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解析】D。材料中有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描述,这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才出现的。

例2. (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 .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A  根据书本也有表述和常识推断。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变革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这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并非“唯一”,故A正确,B、C、D错误。

例3.(08天津卷,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材料产,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解析:

(1)材料一表明从西周到战国产量大幅度提高,主要说明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发展的原因可以从生产关系、生产工具、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回答,只要课本所学知识就可以。

(2)材料二英国农业的发展则与圈地运动、新技术和农业机械的运用有关。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是相互促进的。要紧紧抓住和依托材料,并且结合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支分析,抓住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3)把粮食产量的阶段和中国农业政策结合起来去分析。

(4)三段材料农业的发展都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相关,要抓住这条主线。

答案要点(63分)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一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