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二十一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
3.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1)近期看:“一超多强”局面将继续;
(2)长远看: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二)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1)国际形势主流是和平与发展。
(2)美国坚持霸权主义
①政策: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行动: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严重干扰了和平与发展。
(3)地区冲突有增无减
①原因:两极格局解体,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局部性冲突有所增加。
②事例:两次“海湾战争”(第一次是1991年1月,伊拉克欠债、勒索、侵略;第二次是20xx年3月,借口是20xx年9•11恐怖袭击);北约轰炸南联盟。
(三)国际裁军进展和地区缓和
1.国际裁军
(1)进展:1996年联大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倒退: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名义防御实可进攻),拒绝批准上述条约。
2.地区缓和
朝鲜半岛首脑会晤。
(2)经济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趋势是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知识经济兴起,人类社会面临很多共同问题。
三.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世界经济趋势)
1.概念:
全球化是指各国各地区经济密切联系,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区域化是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合作。
2.全球化:
(1)原因:市场经济制度是运行方式(如入世的市场经济审议);新科技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如电子银行、电子商务);国际金融是催化剂(上市融资);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如微软、波音、沃尔玛)。
(2)存在问题(强者为王;双刃宝剑)
①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本质上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强者赢大头,弱者赢小头;龙永图语,在世贸组织中,美国是总书记—其它发达国家是支部书记—中国最多只是党员;利益和风险不均衡;得好处强者多,倒霉事弱者多)
②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如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又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如南北差距扩大,债务负担沉重等)。(有甜头也有苦头)
(3)全球化的当前运行模式——世贸组织
①时间:1995年1月1日正式运转。
②性质: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
③作用: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④中国入世:20xx年12月11日,第143个成员国。
3.区域化:
(1)表现: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2)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4.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
(1)两面性:区域化的开放性——促进全球化;区域化的排他性——阻碍全球化;
(2)发展性:区域化(当前表现)——全球化(最终归宿);
(3)统一性:较长时期内二者将并存、并行,共同影响世界局势。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
1.概念及特点:
(1)概念:它是以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式。它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低失业、低通胀、低赤字、高增长。(三低一高)
2.背景(原因):
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
(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首先出现。
4.三种经济形态:
(1)农业经济: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工业革命前,追求田地多、人口多)
(2)工业经济:以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基础。(前两次工业革命后,交通发达,工厂林立)
(3)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网络发达,环境优雅)
5.相互关系:
产生 促进
全球化 → 知识经济 → 可持续发展观
←
推动
(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可分为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两类)
1.生态平衡破坏
(1)表现: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污染加重、气候恶化等。
(2)策略:可持续发展 (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
(今天的发展不以牺牲明天的利益为代价,不寅吃卯粮)
2.地质灾害 (如海啸、地震等)
3.恐怖主义 (21世纪的政治瘟疫。中国反“东突”;日本东京沙林毒气事件;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等)
4.毒品走私
5.公共卫生事件 (爱滋病、非典、禽流感等)
(3)科技方面: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经济结构、生活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科学技术
(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时间: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2.标志: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代表。
3.原因:
(1)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质能关系式—曼哈顿工程)。
(2)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战期间和战后)。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快: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提高技术水平,技术扩展科学领域)
3.透: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出现专业化和综合化两大趋势。
(补充:4、社:科学技术社会化。公司、国家、跨国参与科技投资与管理)
(三)新科技革命的成就
1.核能:美国原子弹,苏联核电站。
2.电子:电子计算晶体管,超大规模集成电。(美国)
3.航天: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阿波罗登月、航天飞机升空。
4.生物:重组DNA,克隆多利羊(英),人类基因组。
(四)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 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变化。
(经济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生活结构:衣食住行用)
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世界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