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485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
文 章来 源

第九专题 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经济领先的文明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 一、知识梳理 1、原始社会:(略)。 2、奴隶社会: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极少量青铜农具。 3、封建社会:铁器时代。 ①西周:铁器开始使用。 ②春秋:铁制农具开始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铁锄、铁斧)。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风冶炼生铁。也开始用牛耕。 ③战国:农民更多地使用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有楚国的宛、赵国的邯郸。 ④西汉:普遍应用牛耕和铁农具。牛耕或马耕在北方普及。出现了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和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冶铁业的规模很大,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使用播种工具耧车。 ⑤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制造农具。 ⑥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⑦南朝:从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牛耕在南方得到普及。 ⑧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⑨明朝: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冶铁中心有河北遵化等地,采矿用火药爆破。 ⑩清朝:云南铜矿较多,广东的熔炉一天一炉出铁板最多达六千多斤。

考点二  古代著名的工程 一、知识梳理 1、灌溉工程: 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灌溉丁程都江堰; 郑国在咸阳附近开凿郑国渠,灌溉田地400万亩; 汉武帝时,在关中郑国渠上游南岸凿了六道辅助渠道——六辅渠,又开凿了白渠; 唐朝时,在黄河、长江流域开凿一系列灌溉渠;王 安石变法期间,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 2、运河工程: 秦政府为解决运输军粮的困难,派史禄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连接了长江 流域和珠江流域;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 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 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 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 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 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  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考点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考点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一、知识梳理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 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升华认识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4、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1] [2]  下一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