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93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20xx届高三历史 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五 中外区域文明的发展
第21讲中国重要区域文明的发展 知识梳理 一、长三角洲区 (一)古代的开拓和超越 1.经济持续发展,并逐渐成为经济重心。 2.工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资本主义率先萌芽。 3.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东迁,政治地位日益显现。 (二)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1.最早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成为其倾销商品、输出资本的重要场所。 2.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奴役,长三角和全国一道奏响了近代中国抗争和探索的时代强音。 3.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客观上推动着长三角地区率先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步履。 (三)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高考资源网 1.新中国成立初,以上海为中心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2.1984年,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后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1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二、中部地区 (一)古代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农业文明最发达的区域。 1.夏商周时期,中部的河南、山西一带是我国奴隶制统治的中心,夏商均建都于河南。 2.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3.隋唐时期,洛阳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4.北宋建立后,定都东京,东京也成为最大的商业都会。 5.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两湖地区取代苏湖成为全国的主要产粮区。 (二)近代史上的中部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革命运动的中心区域。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已深入到中国内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中部地区建立了一些近代企业,武汉地区发展成为中国近代的重工业中心。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湖北的沙市又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2.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的维新运动开全国风气之先。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期间,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建立了湖北军政府,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3.北伐战争时期,湖南、湖北成为主战场。 4.1927年,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并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千里跃进了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以北的中下游地工。 5.建国后的经济成就:一五期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两大钢铁基地之一;改革开放时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京九铁路横贯中部。高考资源网 三、成渝地区 (一)古代 1.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从此成为“天府之国”。 2.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表现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精湛的艺术技巧。 3.东汉成都的说唱俑,造型生动活泼。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蜀汉所产蜀锦,遐迩闻名。 5.隋唐时,成都是西部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 6.明朝:在今西藏东部、青海西南部、四川西部设朵甘都司管辖。 7.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规模“改土归流”。 8.清朝在西南设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四个行省,加强管辖。 (二)近现代: 1.1973年12月,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 2.1945年8月,国共两党进行了43天的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3.一五计划期间,在西南建成了宝成铁路,从而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建成昆铁路。文革时期,建成湘黔铁路。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首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重点解读 一、综合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的原因 1.北京雄跨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北群山连绵,北依万里长城,南连平原,东临大海,地势险要。 2.北京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而距离天津新港不远,出海方便,航空交通发达;永定河流经市区;经济、交通、水资源条件好。 3.北京在3000多年前周武王时就初步形成了城市,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金、元、明、清等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历史影响大,文物富集。 4.三大战役胜利,东北、华北、中原解放区连成一片。华北解放区人民力量雄厚,东北解放区重工业基础较好,中原解放区特产丰饶。和平解放北平,城市设施及建筑保存完好,这都为北京的发展 [例1]右图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的照片,路牌的外文为“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二、近代以来,我国东西部差异的原因 (1)历史因素: ①东部沿海首先遭到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较早解体。 ②近代生产力方式较早在东部地区出现,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变化。 ③东部沿海地区信息交往,对外贸易便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上向东部倾斜,有利于东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重点和首要目标都放在东部地区。 (2)自然因素: 东部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 [例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更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天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第22讲 世界热点区域的历史考察
知识梳理
一、东北亚
1.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2.近代、现代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的历史遭遇和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都曾遭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奴役。
(2)共同抗争: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③1950年,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3.二战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
(1)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2)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3)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东南亚
1.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2.二战中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
3.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长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西方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②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过度依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
④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引进科技,但对基础科学业的投入和研究薄弱。
⑤一些国家政治专制、对经济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三、西亚
1.自古以来,中国与西亚各国交往密切。
2.近现代史上这一地区争夺激烈的原因和争夺的主要事件。
(1)原因:
①地理位置重要,是三大洲交汇之地;
②重要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
③战略资源丰富——石油;
④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美国企国通过这里把势力渗入中亚。
(2)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中东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巴以战争、欧佩克成立、海湾战争、反恐战争等;
3.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和7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1)特点: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发展原因:
①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②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
③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四、非洲
1.古代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1)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以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为开端,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
(3)中国与非洲同属第三世界,属于发展中国家。
3.近代列强对非洲的侵略与非洲人民的反抗
侵略:(1)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扩张方向主要是非洲,西班牙也接踵而至。(2)16世纪到19世纪300年间,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非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其间非洲损失青壮劳动力约一亿。(3)19世纪中期,英国入侵埃及,使其逐渐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4)法国在19世纪30年代侵入阿尔及利亚之后,逐步向埃及、突尼斯渗透。(5)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独立外,其他国家全部沦为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反抗:(1)19世纪末,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成为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中1894—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抗意斗争的胜利,迫使意大利承认其独立。(2)1935年10月,由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府和中立主义,导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的失败。(3)“二战”期间,北非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重点解读
一、近代以来亚洲人民为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大规模斗争。
(1)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潮流:
19世纪上半期反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一大批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走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道路;7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的联合斗争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例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了“三个世界”划争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全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二、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开支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tag: 高考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