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590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3.近代前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革命斗争 主要过程及主要事件 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爆发:1851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占南京改天京全盛: 1856年通过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转衰:1856年天京事变后,进入军事防御,1864年天京陷落失败;洪仁玕提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义和团运动(1900) 兴起:19世纪末,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
进程:抗击八国联军侵华,遭中外军队联合镇压。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改革。
辛亥革命
(1911) 同盟会成立: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为宗旨,《民报》为刊物;
革命风潮:和改良派展开论战;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建立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帝制终结:1912年2月清宣统帝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
(1919) 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爆发: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上海“三罢”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初步胜利: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反帝反封建,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传播民主和科学,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3.近代后期中国的民主革命
民主主义分期
1919年至1949年 发展过程及主要事件
1919至1924年
中共成立
及国共合作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诞生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教训:1922~1923年京汉罢工高潮失败,必须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19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 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北伐战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失败:国民党发动“四一二” 和“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至1936年
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南昌起义:标志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后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道路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才开始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
西安事变: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逼蒋抗日,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
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两个战场: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持阶段: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掀起反高潮;共产党斗争中求团结维护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近代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
1945至1949年
争取和平民主
解放战争时期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在重庆召开政协会议
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年夏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中原)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胜利
战争胜利: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大陆统治被推翻。
【重点知识点拨】
1.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政治 导致清政局的开始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农民负担加重,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社会思想 “闭目塞听”局面有所改变。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前期)的中国社会经济
(1) 社会经济三个阶段的概况
①十九世纪中晚期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它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大批破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灾难;另一方面,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了商品市场,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开展,出现了中国自己的近代企业。这些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产物,军用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企业,民用工业则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也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封建性。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产生了进步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上述情况明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20年间我国经济的发展,它主要体现出我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特征。另外,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打败清政府,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加紧商品输出和非法的资本输出,中国逐步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在封建社会的母体内产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又使中国的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半封建的特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自然经济被瓦解,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产生的条件;洋务派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中国经济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不过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