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790次 栏目:初三物理教案
教学流程简案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策略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 题 引 入 |
出示各种实物请学生予以辨别,例如:肥皂块和泡沫塑料,两杯同体积的水和酒精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出利用外观特点辨别不同物质的方法 |
展示实物,引导启发 |
观察、讨论 |
出示一块奖牌,请学生辨别其材料 |
进一步引导当外观无法辨别时需采用其他方法,为引出课题埋下伏笔 | |||
课
|
一、提出问题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因学生很难分析到同种物质和不同物质的区别,所以由浅入深,先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展示手里的泡沫塑料(一大一小),提出问题 |
观察、讨论 |
二、形成假说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反比 |
使学生大胆想象 |
不断引导 |
思考、回答 | |
三、设计实验 (三种不同物质:橡皮、肥皂、酒精) |
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己设计方案、表格 |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
进行分组,选择器材,讨论实验方案 | |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
练习天平的使用以及学会合作实验 |
巡回指导 |
分组实验、填写表格 | |
五、分析与论证 |
展示数据表格 积累素材,便于分析得结论 |
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 |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数据表格 | |
讨论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比值往往不相同的规律,证实猜想。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
请学生讨论根据数据有何发现。 |
讨论回答 | ||
利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利用坐标纸,采用描点法做出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函数图象,通过图象分析得结论。 |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组结论相同但处理数据的办法不同;为比较不同组的图像可以将几个图像重叠,投影观察。 |
讨论,用透明胶片做出图象后边展示边讲解。 | ||
六、评估与交流 |
请学生分析两种处理数据方法的优缺点,掌握图像法的应用。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误差分析。 |
讨论回答 | |
引 入 密 度 |
密度定义的建立 |
针对实验得到的结论请大家讨论是否能找到新的辨别物质的方法。 |
提出问题:总结出区别物质的办法,是什么? |
讨论得出可以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来辨别,物理上将之用密度来表示。 |
密度知识的学习 |
密度的物理意义、公式ρ=m/V、单位及其换算 |
遵循物理量的认识规律步骤来研究密度,重点在特性的建立。 |
与学生共同认识新知 |
理解、识记 |
|
1.利用密度知识来寻找肥皂、橡皮、酒精的密度 2.单位换算练习 |
进一步巩固密度的定义理解 |
提出问题 |
练习 |
|
密度表的使用 |
学会使用密度表的查询,找出一般规律 |
课件展示 |
读表讨论 |
|
1.课件演示玻璃杯的摔碎过程,然后分析 2.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密度知识的体现例子 |
通过学生分析、举例,深刻理解密度的意义 |
请同学们讨论杯子摔碎后碎片质量、体积、以及密度的变化。 |
思考讨论 |
反馈练习 |
解决奖牌的材料问题 |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提问并将奖牌奖给最佳合作小组 |
讨论回答 |
小结评估 |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
养成对学习的反思意识 |
进行情感激励 |
讨论发言 |
板书设计 |
第十章第三节密度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分析与论证:得到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比值不变)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评估与交流 二、密度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ρ=m/V 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 密度表 |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三物理教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免费教案 - 物理教案 - 初三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