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63次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秦朝的“焚书”与“坑儒”
材料一:(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事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及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丁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单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材料二:(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删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泰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炼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徙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向我们展示了秦朝“焚书”和“坑儒”事件的前因后果。关于“焚书”和“坑儒”,后人对此评价不一:
(1)一种观点认为,“焚书”和“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和“坑儒”虽对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和“坑儒”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2)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秦朝的“焚书”和“坑儒”事件是专制统治波及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对文化的摧残作用和对思想的钳制作用是为大家所理解的。然而,仅此理解“焚书坑儒”是不全面的。“焚书坑儒”的出;现,起因是恢复分封制还是坚持郡县制之争,实质属于坚持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统治还是恢复旧有政治制度的矛盾。严厉打击反对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贵族势力的代表,从主观上讲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但方式过激,影响了主观上想达到的目的。尽管如此,我们对“焚书”和“坑儒”事件的理解,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而应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全面认识和评价。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诗赞颂案始皇的统一大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系你所掌握的课内外知识,思考:秦始皇为什么能够实现“扫六合”的大业?
我的思路:李白的这首诗见于《全唐诗》卷161,描绘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与此同时,该诗也蕴含了秦始皇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个人因素等。
综观当时的形势,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军事、外交的成功。另外,民风不同也值得引起注意。秦国地处西戎,民风强悍,关东三晋民风较秦为弱,对于秦人极为畏惧。最东的齐国民风又较三晋为怯弱。而就各国民间经济状况而言,愈东惫富庶,愈西愈贫穷。富裕者怯弱,贫穷者强悍。包括“军功爵”在内的许多制度变革,更给秦国士卒带来物质刺激引发的活力。所以,三晋与齐国士兵遇到勇气百倍、骑术精湛而又强悍的秦兵,自然多望风披靡。各种,综合努力最终结出了大一统的硕果。秦始皇前承商汤厨武而终结“封建”,后启汉唐宋元明清君王帝国统一之业,明人李赞称赞他是“千古一帝”,应属“当之无愧”。时人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亦誉其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曾经赞扬李斯等人力主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并认为李斯等秦始皇得力的政治助手们“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
tag: 历史 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