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496次 栏目:高一历史教案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8、“重弄抑商”“ 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弄抑商”政策。即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弄经济,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前期起到一定作用,在明清时期该政策,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清代初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的通商口岸是四个(澳门、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乾隆时,只开放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管理。这些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9、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①封建自然经济阻碍②重农抑商政策限制③闭关锁国政策影响。④根本原因是腐朽封建制度阻碍。
10、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1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以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明朝中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创办近代企业的是商人、官僚、地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近代早期企业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1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资本主义发展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③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较快发展;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工厂纷纷倒闭。
13、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推动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 ②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实业家实业救国。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社会基础,也使无产阶级壮大,为共产党的建立准备阶级条件;思想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提供社会条件。
1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②、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⑤、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把党国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决策,还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内容: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公有制。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正确分析我国的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工业国要求同农业国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需要同落后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见45页
15、总结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经验教训: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保持政治稳定;④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6、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的弊病是:权利过于集中。政治体制弊病是:党政企不分)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党的一元化领导。(3)对外开放的基础是:自力更生;原则是:平等互利。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历史教案,高一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一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