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268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22讲  世界热点区域的历史考察
知识梳理
一、东北亚
1.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往。
2.近代、现代东亚国家(日本除外)的历史遭遇和共同抗争。
(1)历史遭遇:都曾遭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奴役。
(2)共同抗争:①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尼西亚等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者。②二战期间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并取得抗日的胜利。③1950年,抗美援朝,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3.二战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
(1)五六十年代由日本经济起飞掀起的巨浪。1968年日本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2)七十年代以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主而掀起的巨浪。
(3)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东南亚
1.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
2.二战中日本对东南亚的侵略。
3.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长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受西方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
②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
③对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过度依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不良影响。
④缺乏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引进科技,但对基础科学业的投入和研究薄弱。
⑤一些国家政治专制、对经济过度干预,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
三、西亚
1.自古以来,中国与西亚各国交往密切。
2.近现代史上这一地区争夺激烈的原因和争夺的主要事件。
(1)原因:
①地理位置重要,是三大洲交汇之地;
②重要的交通要道,苏伊士运河、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必经之地;
③战略资源丰富——石油;
④美苏争夺的战略要地,美国企国通过这里把势力渗入中亚。
(2)事件:
克里米亚战争、中东问题(巴勒斯坦问题、巴以战争、欧佩克成立、海湾战争、反恐战争等;
3.二战后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和70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原因。
(1)特点:
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发展原因:
①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②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
③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四、非洲
1.古代中国与非洲的关系。
2.新中国成立和非洲国家的独立开创了中非关系的新纪元。
(1)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以1956年新中国与埃及建交为开端,中国与非洲国家纷纷建立外交关系。
(3)中国与非洲同属第三世界,属于发展中国家。
3.近代列强对非洲的侵略与非洲人民的反抗
侵略:(1)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扩张方向主要是非洲,西班牙也接踵而至。(2)16世纪到19世纪300年间,欧洲殖民主义者在非非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其间非洲损失青壮劳动力约一亿。(3)19世纪中期,英国入侵埃及,使其逐渐成为西方殖民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4)法国在19世纪30年代侵入阿尔及利亚之后,逐步向埃及、突尼斯渗透。(5)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除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独立外,其他国家全部沦为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反抗:(1)19世纪末,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成为非洲人民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中1894—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抗意斗争的胜利,迫使意大利承认其独立。(2)1935年10月,由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府和中立主义,导致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斗争的失败。(3)“二战”期间,北非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重点解读
一、近代以来亚洲人民为求自由解放而进行的大规模斗争。
(1)五次大规模的民族解放潮流:
19世纪上半期反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亚洲革命风暴;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20世纪30、4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争;二战后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展开,一大批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2)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走了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道路;70年代以来亚洲国家之间的联合斗争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例1]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了“三个世界”划争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全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二、二战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开支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
不利条件:由于美苏争霸,亚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战争与军事对峙常常阻碍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此外亚洲长期遭受西方侵略,经济基础薄弱。
[例2]印度、伊拉克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
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
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
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

第23讲   美国史
知识梳理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1.概况
(1)殖民地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北部工商业发达,中部盛产小麦,南部种植园经济繁荣,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2)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3)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迅速发展,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
(4)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资本和生产急剧集中,形成了垄断。
(5)1929—1933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股价狂跌,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民破产。
(6)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企图凭借自己的实力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针对欧洲经济困难,推行马歇尔计划,使受援国成为美国商品的输出市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