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产生还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关。我国自战国以来,精耕细作农业也进入了成型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商品交换的发展突破了井田制的樊篱。从此农民土地私有,可以买卖。自耕农始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人身相对自由,经营比较自主。地主则主要采取租佃制方式经营,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要比份地制下劳动者对地主的依附轻些,因此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西欧中世纪农奴为高。但在多子继承、土地可以买卖和兼并等条件下,他们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条件不稳定。这样,中国古代农民就有必要、有可能,而且也愿意用多投劳动、精细耕作的方法,争取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品。我们知道,农业生产归根结底要靠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正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的。同时,由于个体农民经济力量薄弱,他们的生产条件不稳定,经常受土地兼并和地主夺佃增租的威胁,扩大生产规模是很难的,一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用多投劳力和改进农艺的方法,尽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问题。另外,我国古代经济制度有其特有的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再生能力,从唐宋迄明清,正是地主经济制的自我调整,使小农进行生产的条件获得某种改善,从而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精耕细作农业继续获得发展。这也是精耕细作传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以人多地少为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人多地少”这种情
况迫使人们致力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产量。到了清代,地主制经济制度的调整导致农业生产的高涨,这就为人口的激增提供了物质基础或现实可能性(当时人口的增长还与安定的政治局面和“摊丁人亩”、“滋生人口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
2.如何区分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
对于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分,我们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最根本的是考查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手工作坊: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基本单位。手工作坊拥有私人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生活www.quxue6.com,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做辅助性的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因此,作坊主与帮工、学徒之间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再同一工场主指挥下的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生产,其规模、分工与技术均比手工作坊进步,更重要的是生产组织形式与手工作坊有本质区别,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工厂:泛指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企业。18——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厂和手工工场相比,虽然同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但它采用了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3.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第七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