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47 浏览次数:382次 栏目:高一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政策、一种模式、三次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0)
1、背景 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1、背景
(1)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必要性)
2、内容
①农业:以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3、作用
(1)满足了广大农民和个人的经济要求,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 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②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3、评价
(1)成就
①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与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严重压抑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军事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经济改革(重点):
①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结果:没有取得成效
③存在问题:a、缺少宏观调控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b、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3、政治改革:
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②结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相同点:
①原因:国内经济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困难;
②手段:
a、在坚持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b、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③结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不同点:本质区别在与它们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第七单元总结tag: 历史 高一历史,高一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一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