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748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3分,第22题13分,第23题8分,第24题6分,共4小题40分)
21.(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本土混乱,使沿边一带汉人大批流入安定的辽帝国国境……带给契丹人高级生产技术和更高的国家管理技术。契丹人所以能超越突厥、回纥,建立起一个现代化帝国,全靠汉人的贡献,所以辽帝国把汉人当作智慧之源……它的政府组织,完全为迁就汉人而设。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后来兀术到中国,掠得中国士大夫,教之立制度,定分陛,昔金人草居野外,今者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 ——柏杨《宋史•陈亮》
材料三 金帝国汉化太深的现象之一是,政府中繁文缛节,一切以失败在自己手下的宋帝国为蓝图,国家阶层唯一的工作是比赛谁更能敷衍。遇有事情,都希望由对方决定,以便失败时自己不负责任。……中国历代王朝将亡的各种征兆,一一具备。
——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汉人的迁入给契丹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个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两则材料表明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什么趋势?(2分)有什么意义?(1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必然性。(2分)
(4)材料三表明了怎样的观点?(1分)是否正确?(1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22.(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1200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3600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疾深自犹。――《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雍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横,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1)材料一反映了哪朝的什么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看待?(2分)
(4)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更张以救之”的?(1分)
(5)王安石的“更张”更深化,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6)“更张”的结局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23.(8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课本“宋金对峙图”(图略)
(1)指出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是在哪一年?当时在位的南宋君主是谁?“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怎样划分。(3分)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2)据材料指出秦朝和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目的各是什么?(2分)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1分)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