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706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20xx届高三历史 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 中外经济文明史
第7讲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 知识梳理 一、土地政策(制度) 1.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源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时期。周天子把土地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实质上是周王土地所有制。 2.封建社会 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隋、唐沿用,唐朝中后期崩溃。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建国初的土改中消灭,是封建社会占主体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封建社会不占主要地位,但却长期存在。1669年清康熙帝实行的“更名田”(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实际上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 (1)农民阶级: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人间天国”。高考资源网 (2)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和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民生主义 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1924年增加“节制资本”的内容。 (3)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未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但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③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新中国(现代) (1)1950——1952年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未改变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通过兴办互助组、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农业合作化运动或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1958年:合并和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公有化程度(人民公社化运动,未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 (4)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土地的承包经营。改变了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高考资源网 二、赋税政策 1.春秋时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纳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2.两汉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此外国家还向人民征收人头税、更赋。其特点是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3.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租者,十一之税也。调者,调发兵车井田之赋也。庸者,岁役二旬,不役则收其资。”) 4.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夏输无过六日,秋收无过十一月”。) 5.北宋王安石进行改革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规定包括官僚地主在内,应服役而不去服役的要交纳免役钱;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田亩,按土地多少和好坏收税。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6.明朝中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来分担。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7.清朝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重点解读 一、古代赋税演变的规律 1.从征税依据看:经历了一个转化和简化的过程。编户农民下的征税依据多样化,有人丁、资产和土地,但以人丁为主;租庸调制下的征税依据主要是受田的丁男丁女;两税法的征税依据是土地和资产(未废人丁);一条鞭法的征税依据是土地和人丁;地丁银则完全实现了征税依据土地化。总的来看,征税依据由多标准到单标准,从以人丁为本到以土地为本,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直至不再成为征税的依据。 2.从纳税形式看:编户齐民制度有劳役、实物,以劳役最为沉重;租庸调制和两税法以缴纳实物(谷物、布帛)为主;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则实现了货币化。总的发展趋势由实物向货币转变。这一过程是封建经济,特别是商品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从纳税手续看:纳税手续日趋简化。编户齐民制度种类多、手续繁、不定时;租庸调制手续也比较繁琐;两税法种类减少,并固定了时间;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则实现了纳税手续的最终简化。 [例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转变,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喜事……” 材料二 17世纪初期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对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土地政策的认识 1.建国前:历次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从根本上看,都是为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服务的。实践证明,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2.建国后:历次调整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有成功,也遇到过挫折。 [例2]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 A.打土豪分田地 B.废除封建债务 C.限制富农经济 D.减轻封建剥削
,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经济文明史tag: 高考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