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经济文明史,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出现了“黄金时代”。
4.调整和恢复:
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5.改制:
1953—1956年,国家通过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三、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历程
1.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建国后,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通过一系列措施,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工业化建设的开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1956年底,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1978年我国工业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1956—1966年的十年,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成就仍是主导方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准备了物质技术基础和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但是,长达十年的“文革”,使中国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当然它也为我们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
4.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先后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解读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总特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具体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例1]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②工业体系比较完备 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 ④张謇成为民族工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超越生产力水平,不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等。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例2]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质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质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第11讲 世界经济全球化
知识梳理
一、产生阶段(15—18世纪中期)
1.新航路开辟。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开始扩大。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了,并和美洲开始有了联系:各地区的新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2.早期殖民扩张。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特别是从美洲掠夺和开采的大量贵重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特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产生。
二、发展阶段(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获得极大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为列强扩张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原料有着更大更多的需求。
2.资本主义列强扩张,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商口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
3.1857年始于英国的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特点: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推动列强展开对世界的瓜分;同时,新的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
2.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国外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
特点:囊括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四、困境阶段(一战后——二战后)
1.苏联(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苏俄成立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其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同时,为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设置关税壁垒。
3.世界大战的影响:许多国家的生产为战争服务;国际贸易几乎停止;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消耗和破坏。
特点: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
五、制度化阶段(二战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
1.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建立了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1945年联合国成立:“经济与社会”是联合国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联合国的一些专门组织,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世界粮农组织,以及联合国制定的一些原则,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3.1947年启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协定制定了国际贸易活动的“行为准则”,使国际贸易行为规范化、国际市场秩序化。总协定通过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限制非关税壁垒,奠定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基础。
4.“欧共体”成立与发展。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以来,主要致力于欧洲经济方面的合作与联合,是欧洲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它对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和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点: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交往制度化。
六、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017届高考历史中外经济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