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95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 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不
同
点 原因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 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相
同
点 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重点知识点拨】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