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736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抄家的罪名是贪贿
  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皇帝查抄太监冯保家,聚得金银百余万两,外加珠宝无数。年已20岁的万历皇帝,找到了抄家得财的门路。
  这时辽王朱宪的次妃王氏上疏,指说“庶人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辽王朱宪是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朱植的后代,是万历帝的嫡系宗亲,封地在湖北荆州。因为荒诞暴虐,隆庆二年被明穆宗朱载废为庶人。王府为张居正家据为己有,后以建坊银两折价购买。贪爱财宝的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
  明代的法律规定,抄家之罪有三条:一是谋反,二是叛逆,三是奸党。查抄张居正家产的决定公布之后,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异议,以为张居正“未尝别有异志”,意思是张居正没有犯抄家之罪。还有一位官至左谕德的于慎行,在写给执行抄家任务的刑部侍郎丘信中说:“张居正平生行事,务在建功立业,他以法绳天下,自己的荷包不会鼓起来;张居正以盖世之功自豪,不会用贪贿的行为玷污自己,他家的积蓄不会太多。”信中还指出:“张居正为国家操劳,结怨于上下,当其柄政之时,举朝争颂其功而不敢言其过,今日既败,举朝争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皆非情实。”于慎行希望丘不要太重金钱而给后人留下话柄。丘
  对于慎行的一番劝诫置之不理。
  赵锦与于慎行都曾惹过首辅张居正的不快,后来被迫退休归里,复出任职后不仅没有投井下石,反而上疏营救落难的对头,时人称为有德的长者。
  万历皇帝看到对张居正家查抄金银不多,就从政治上定罪,说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不提张居正贪贿敛财之事。但仍然馀恨未释,说张居正的罪本当“剖棺戮尸”,只是念着他对朝廷效劳有年,才没有这样执行。
  张居正的兄弟及几个孙子都被充军边地。一代名相、十年皇师张居正,身后落得如此下场,让后来以国为重的仁人志士寒心战栗!
  万历皇帝
  妒忌与报复张居正
  权力是改革的基石,要改变朝廷的腐败局面,必须掌握真实的权力。张居正多次试探万历皇帝对他掌权的态度。万历四年御史刘台疏劾张居正擅作威福、目无朝廷;万历五年,一些同僚参劾张居正父死不奔丧在于留恋首辅大权;万历六年,户部员外郎王用汲弹劾张居正擅作威福、独揽朝纲。张居正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以谢弹劾之人,都被皇帝恳切挽留而止。张居正从中掂出劾者所扣帽子的分量,明白“高位不可久窃,大权不可久居”,担心这些言论会引起皇帝的疑虑,自己
  可能“中奇祸而不能自保”。皇帝对首辅说:“先生功大,朕无以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万历皇帝懒惰成性,他不习惯于张居正遇事兢兢业业的认真作风。此人贪奢淫逸,热衷于宫廷气派,多次要求增加宫中的奢糜用度,屡次受到张居正的谏阻。皇帝派心腹太监张诚刺探张居正的行居,张诚听信反对派的恶言,密报张居正“宝藏逾天府”。万历七年(1579年),皇帝命令内阁拟旨晋封自己的
  岳父王伟为永年伯,两年后又命令内阁拟旨将王伟的弟弟、儿子晋封爵位,要求世袭。张居正引用祖宗对外戚封爵的先例,在外戚官职世袭待遇上坚持不能破例,让皇帝心埋抵触与不快。张居正忤旨独断,得罪了皇帝,得罪了皇后,也得罪了外戚。张居正结怨于皇家,身后付出惨重代价成了必然的事情。
  万历皇帝支持张居正掌权处理朝政,完全出于迫不得已,是从皇家自身利益考虑的一种选择。对于朱明朝廷来说,张居正不过是一条善于捕猎的走狗,小皇帝需要张居正去挽救颓危的朱氏朝廷,一旦首辅弃世归天,这具尸体对于皇帝来说己经没有任何用处。首辅威风凛凛的形象,帝师严厉斥责的声音,权臣行使权力的姿态,太师以身作则的身影,一幕幕都在已经亲政的皇帝的脑中闪现。至于首辅当年劳瘁心骨、弃家忘身的精神,非议满朝、左右受敌的处境,使大明国库积金四百余万两、存粮可支十年之需的功绩,统统都化为乌有。
  这时皇帝心中燃起的是权力旁落的妒忌心理,一心“追仇居正”,抄家得银。而抄籍张家所得,还不及万历皇帝此后的一次性奢侈花费。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万历皇帝以各种名目从国库中支取银两,一年即超支176万余两。
  追仇张居正
  导致明帝国的败亡
  天启、崇祯年间,国力衰微,险象丛生,这时人们开始记起了起衰振隳的张居正。先是御史邹元标建议肯定张居正的功绩,接着礼部侍郎罗喻义为张居正讼冤,至崇祯十三年(1641年),尚书李日宣等建言说,张居正“功在社稷,日久论定”,思宗准奏,至此张居正才得到朝廷公正的评价。这时有人在张家的故宅题诗说:“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
  崇祯年间,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敝,与安徽一位叫俞塞的朋友议论说:“先相国的事实具在,史家为何多批评文字?”俞塞说:“有人诋相国为奸相,过头了,我以为是位权相。然而权相与奸相的距离只有头发丝那么一点点。可惜当时没有用贤相的头衔勉励他,以至给世人留下议论的口实。”张同敝默认俞塞的这番评论。
  以后数百年,大多数人肯定张居正富国强兵的功绩,也有人批评他气量狭窄、不能容人的缺陷,不少人则在交结冯保、不奔父丧之类事情上纠缠。明朝有宰辅170余人,有谁能像张居正那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崇祯年间的苏汝良称说:“几人相业似江陵?”清初蔡瞻岷干
  脆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异口同声,人们在为张居正打抱不平。张居正以首辅扶佐皇帝的权力没有用去谋求私利,明末清初的祝石说他是“振绝古今之大英雄”。直到民国初年,甘肃梁士选还称他为“救时之才”。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是指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推翻张居正的改革成果。明代后期朝政腐败肮脏,是对张居正改革的一种报复。万历皇帝推倒了张居正,也将自己和自己的后代推倒了。崇祯皇帝思念救国之才,给张居正恢复名誉,然而时过境迁,已经来不及了。
(3) 神宗。二十余年不理朝政。
2. 宦官专权。
(1) 王振专权。
(2) 刘瑾专权。
(3) 魏忠贤专权。
(4) 东林党人。
[资料]东林党。
3. 土地兼并严重。
[提示]比较北宋中期和明中后期的社会危机的异同。从加强中央集权、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外部因素等方面来归纳。
二.陕北起义。
1. 直接原因。天灾不断,而明政府向农民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三者之和超过正常田赋一倍以上,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2. 饥民王二起义,1627年(旧书为1628年)。
3.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1.“均田免粮”口号。
2.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
3. 明政权灭亡,崇祯帝自杀。
4. 明末起义的意义。
(1) 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沉重打击;
(2) “均田免粮”口号反映农民反对贫富不均和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提示]归纳中国历史上高中课本学过的农民战争的相关内容。从背景、直接和根本原因、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来比较。

 

文 章www.quxue6.com

上一页  [1] [2] 

,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