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382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0分,第24题9分,共4小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者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生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三 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xx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分析,《礼记》中所提到的小康社会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这个阶段有哪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礼记》中的“小康”和鲁迅《呐喊•自序》中的“小康”的含义有何不同?(4分)
(3)材料三所提出的小康社会与材料一相比,有哪些进步?(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3分)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3分)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中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3分)
23.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英雄豪杰辈出。回答:(引自《高考第1方案》P14)
(1)按照西周分封制的规定,齐、鲁诸侯国对周王负担哪些义务和责任?(5分)
(2)春秋时期齐桓公采取了哪些对内对外措施从而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2分)
(3)春秋时期,齐、鲁相继出台了哪些重大的税制改革?这些税制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台的?对社会变革有何影响?(3分)
24.“百家争鸣”是指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众多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文化运动。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经济、政治原因是什么?(2分)
(2)当时,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实质分别是什么?(4分)
(3)怎样评价儒、道、法三派的学术观点?(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夏桀和商纣都因暴政而亡国,而横征暴敛只是暴政的一个方面。
2.C 分封制是西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它是诸侯应享权利和应尽义务的统一。
3.A 齐国成首霸,是因国强;而国强主要因为国内改革。
4.C 图中反映的马陵之战是齐魏之间的战争。
5.C 商鞅变法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D 据教材,孔子、孟子和老子的主张中都有反对苛政的内容。
7.D 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失信于诸侯,最终亡国。
8.B 重要历史人物之间是摒弃前嫌共谋大业,还是因隙生怨各为其主,都会影响历史进程。
9.A “卧薪”杜撰一事,告诉我们要审慎地对待历史故事。
10.D 获取民心支持是成大业的关键。
11.D 改革应有渐进性。
12.A 这里的“圣贤”是指孔子。
13.C 齐国善政的根本点应落在发展生产上。
14.C 从“秦守”、“全蜀山水”等关键词判断。
15.C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无实力,立功的将士主要应是在战国时期。
16.B 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并获得其支持。
17.B A是原因,B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正是变革的最主要历史现象。
18.C 墨家思想代表了小生产者的主张。
19.B 一种制度是否制度,关键要看它是否顺应或推动生产力发展。
20.C 按军功授爵使没有军功的世袭贵族利益受冲击。
tag: 高考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