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959次 栏目:小学音乐教案
第三课 宁静的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以音乐的方式了解湖泊,认识湖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聆听《翠湖春晓》,感受乐曲意境,能够说出一些演奏乐曲的名称及其表现作用。
3、聆听《洞庭鱼米乡》、《太湖美》,体验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能够哼唱主题和画出图谱。
4、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内容:聆听《翠湖春晓》、《洞庭鱼米乡》、《太湖美》。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
教学重点:
1、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
2、聆听《洞庭鱼米乡》、《太湖美》,体验两首歌曲的不同风格,能够哼唱主题和画出图谱。
教学难点:学唱《红领巾湖》、《划船曲》,能够唱准“#4”,能够比较和谐、均衡地演唱合唱部分,能够自己设计演唱形式并带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演唱歌曲《红领巾湖》来表达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挚情感。
2.知识目标:运用歌唱中的呼吸解决歌曲中的八分休止和弱起节奏。
3.能力目标:用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来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八分休止和弱起节奏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情感导入
1.听赏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几代人的传唱,表达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引入歌曲《红领巾湖》)
二、授新课
1.初听歌曲(情绪、拍子)
2.再听歌曲(听出歌曲的高潮部分,并分出段落)
3.分段视唱(解决难点)
4.连唱全曲
5.完成歌曲
三、实践活动
1.讨论如何运用力度变化处理歌曲。
2.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
3.讨论演唱形式。
4.运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反思: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有着一定的能力,但有时对歌曲的强弱规律的处理还不太到位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掌握弱起小节演唱方法,知道了解印尼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演唱二声部歌曲旋律启发学生找到二声部演唱方法和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自己的歌声和聆听不同形式的演唱,感受合唱歌曲的魅力。
二、教学过程
(一)视唱练习
1合唱部分第一乐句。
唱完之后启发学生高低两个声部音程关系是三度关系。
2出示合唱部分第二句低声部旋律。
让学生按照三度音程关系配上高声部旋律。
3将两条视唱完整演唱。可用(du )来唱
(二)听〈〈划船曲〉〉模仿划船
第一乐段 弱起:拍手 反复:弱起拍手。后两拍两个人对拍手。
第二乐段 拍手 | x o |
再现句 同第一乐段
(三)导入新课
这首歌曲好听吗?谁能说说歌曲情绪?这首歌曲就是我们
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印尼民歌〈〈划船曲〉〉。(出示歌篇)
(四)新授
1加入打击乐器再来听一遍。
节奏型:第一乐段和再现 : 每句弱起后的两拍
第二乐段:响板 | x 0 | 串铃 | 0 x |
2同学们完成不错,想想歌曲可以分几个乐段。
(歌曲可以分两个乐段,合唱之前是一个乐段,后边是一个乐段结束是再现。即“带再现两段体”(板书)
3学唱第一乐段。
(1) 第一乐段有什么特点。(弱起、#记号)
(2) 演唱旋律,弱起出现几次。
(3) 唱歌词,体会弱起的作用。(上下起伏摇荡感觉)
(4) 在声音力度上弱起地方表现上下起伏,再次演唱。
4学唱第二乐段。
(1) 降低难度我们用(du )来唱。(纠正#2和八分休止符)
(2) 再现部分(强调弱起)
(3) 完整演唱全曲。
5欣赏三人组合演唱〈〈划船曲〉〉
(五)介绍印尼
课后反思:演唱时要加强发声的运用,才能唱出更好的声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通过教学,复习有关民乐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对节拍、速度、力度、配器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比较能够感受
到乐曲不同的段落所表达的不同意境。
教学程序:
(一)图片导入:
问题一: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问题二:你认为这组图片缺少什么?(音乐)
问题三:听辨哪一段音乐适合为这组图片配乐?(播放乐曲的第二、第三部分)
(二)详细听辨乐曲的第二部分
听辨节拍、速度
听辨配器
复习民乐相关知识
边听音乐边各自模仿不同的乐器演奏
说一说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三)听辨乐曲的第三部分
听辨节拍、速度
说一说表现了什么?
在配器中增加了哪些乐器使得乐曲这样热烈、欢快?
听音乐,找部分同学在适当的地方加上鼓、镲伴奏。
(四)听辨乐曲的第一部分
出示课题《翠湖春晓》,原曲中还有一段旋律我们没有听。
听辨节拍、速度
如果将三段音乐连成一首乐曲,你认为此段音乐应放在前两段音乐之前?还是之后?为什么?
(五)欣赏全曲
按老师的要求完整的欣赏乐曲
第一部分:静静的聆听
第二部分:模仿乐器演奏
第三部分: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六)介绍作者——聂耳
课后反思:因为没有乐器,可以在对一些著名的作者 等人物,积累丰富学生的认识及了解。
第四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