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259次 栏目: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课堂
小结
引导学生讲本节课的收获,并梳理归纳。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归纳总结知识。3、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计算机内所有的信息都是以( )进制形式表示的。 (2)二进制由( )和( )两个数字组成。 (3)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的原因是:( )、( )。 (4)控制计算机工作的一系列命令称为( )。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语言是( );但比较直观、易懂,便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是( )。 4、教学资源:《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课件及《计算机二进制工作原理》视频。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图解、录像、游戏等方式,进行了直观的演示和简洁的归纳,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理想。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入、过渡到教学各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投入课堂,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第4节《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凭生活和学习经验,一般只是对目前所使用的计算机有所了解,但对于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知之甚少,所以这节课有必要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相关的信息。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早期和当今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及阅读教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感受计算机及技术发展的迅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最早期及最前沿的计算机特点和应用情况。 3、课时安排:0.5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台计算机的相关资料;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识记构成计算机的元器件的四个发展时期; (3)了解多媒体的概念; (4)了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情感。知道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的方式展开教学,即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所见所用的计算机入手,带领他们引伸触觉到未知的计算机过去及将来的领域去;通过播放视频、课件和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解除疑惑,建构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让学生从目前流行的计算机,联想最早期计算机及其应用的情况,通过播放视频呈现昔日的情形;让学生思考为何最早期的计算机体积那么庞大,引出制造计算机的元器件所经历的发展时期;让学生对比古今计算机,归纳引出计算机及其应用的发展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展现最前沿计算机及应用的发展态势。 2、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引入
通过课件,展示当今流行的台式、笔记本型、掌上型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优点。
台式机:经济、性能高和稳定;笔记本型:方便携带;掌上型:袖真轻巧。
联系实际,对比引入第一台计算机的介绍。
早期的计算机
设问:大家能想象出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这些先进电脑的鼻祖是怎样的吗?
学生讨论,展开想象的翅膀。
引入过渡。
请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观看视频《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世界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哪一年哪个国家? 2、它有哪些特点?
观看视频。 结合教材,回答回题: 1、1946年在美国诞生;2、由近2万只电子管造成,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