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57 浏览次数:491次 栏目:高一历史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2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26.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 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 D.市场需求
27.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28.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
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 C.西周;东汉 D.商朝;隋唐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纺织品,以临淄和襄邑(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纺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期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时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摘自《沧海神州 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2.阅读下列歌谣和材料:
材料一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各地广泛流传的民谣
材料二 洪武四年三月,“乙巳,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夏四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北平。”九年十一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
--《明史·太祖本纪》
材料三 永乐元年,“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二年九月,“徙山西民百万户实北京”。十四年十一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
--《明史·成祖本纪》
材料四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 《明·移民律》
请回答:
⑴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初年明太祖和明成祖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分析其背景和目的。
⑵移民把当初的集合地点当作自己的家乡,这个在各地广泛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说明了什么?
⑶中国从战国、两晋到宋金时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造成了怎样的结果?
,高一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