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217次 栏目:高一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
。 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 发展 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教师打出课件材料:
材料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运行僵滞,流通渠道单一,供应仍显短缺。不少重要商品实行有计划的凭票证限量供应。改革开放初期,买电风扇要买票预约,买彩电得千方百计找“门路”,买自行车须托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商品匮乏的阴影下,只要一传出“涨价”的风声,各大商场立刻就会涌起抢购狂潮。彩电、冰箱、电风扇,不问好坏,一买而空,连粮食和洗衣粉,都成袋成箱往家搬。人们实在是穷怕了!这种计划经济年代因商品短缺造成的特殊现象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
材料二 新旧三大件
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 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伟大的历史 1976年粉碎 四人帮 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以上两则材料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它们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观点是否相同?分别代表怎样的思想路线?你赞同哪种观点 2、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 【合作探究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大革命失败后,城市武装起义道路行不通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合作探究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合作探究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 巨变 结果 任务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合作探究 】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先后在农村和城市展开 二、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其前提、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 】为什么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实行:1978年, 安徽、四川一些农村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合作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区别 (2)行政机构的改变 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废除人民公社的必要性 (3)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建国以来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过渡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合作探究1 】 材料1: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需要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2: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高一历史下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