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312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章 先秦时期,
(2)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牧野之战(奴隶反戈)。
(3)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4)西周强盛: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注意:
牧野之战属于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①原因:周厉王暴政(材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激化社会矛盾。②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武装斗争。③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动摇了西周政权。
(2)西周灭亡:①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战争连年,国力贫困。②简况:前者771年,犬戎破京,杀死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
(3)东周开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春秋)开始。
5.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
①性质:表面上是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制。(家天下)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诸侯臣下受田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纳贡;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分封制:
①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吴等。
③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也分封);后期削弱了中央,壮大了诸侯,长期分裂混战(败也分封)。(思维方法:辩证观、发展观)
注意:
第一.井田制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在西周时,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古称分封制为“封建制”(即封土地建侯国),要注意这里“封建”的意思。诸侯在得到封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人民。
第三.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反过来了又巩固了井田制。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①农业发展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田水利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②农业发展表现:第一,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第二,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③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
(2)畜牧业
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的祭祀。
注意:
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①地位与时代: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②三代青铜铸造业概况:夏朝: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日趋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其他手工业部门:
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与交通
①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②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③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城市
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注意:
我国“商人”名称的来历——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铁农具使用,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和变法;文化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繁荣,科学技术有许多领先世界的成果。
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族不断融合,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背景与目的: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频繁的战争。
(2)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①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齐国势力。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
注意:“尊王”就是要替周王讨伐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国,如伐楚;“攘夷”就是打退周边各族的进攻。如助燕退戎、助卫挫狄。
②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确定的标志——葵丘会盟
周王派代表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3)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
(4)吴越争强(春秋晚期)
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第一章 先秦时期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