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312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章 先秦时期,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②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③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④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
①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②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③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注意:
《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
讨论: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不受重视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后 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
2.“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
(1)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 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2)历史条件:
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
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3)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①墨家——墨子:
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
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②儒家——孟子
A.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和要求:
C.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
③儒家——荀子:
A.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
C.主张和要求:
“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
④道家——庄子:
A.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B.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⑤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A.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C.思想主张:
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注意:
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
3.《诗经》和屈原
(1)《诗经》
①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②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③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
④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
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
⑤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2)屈原
①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②创造新体裁——楚辞
③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
4.诸子散文
(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
(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
(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
(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
5.艺术
(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第一章 先秦时期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