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
(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
(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
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
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
(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
(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
(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新三民主义:
(1)内容: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
(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
(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
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1.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东南黄埔岛上。
2.人事:校长;党代表;政治部主任。
3.特点: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4.意义: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五.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冯玉祥北京政变
1、背景:
(1)外有列强掠夺,内有军阀混战;(2)直奉军阀由勾结到战争;(3)冯吴矛盾激化。
2.概况:
秘密回京,囚禁曹锟;迫使曹锟,令吴免职;
脱离直系,部队改名;请孙北上,又请段张。
3.性质:
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不是革命。
(二)孙中山北上
1.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重在反帝反封
2.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北京
(三)五卅运动
1.导火线:五卅惨案(帝国主义残酷镇压罢工工人)。
2.性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
3.领导组织: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4.各阶级表现:
大资产阶级首先退出;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出;工人阶级孤军奋战。
5.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时间最长(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
6.意义:反帝爱国高潮,对帝对封打击,北伐群众基础。
(四)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1.两次东征:对象—陈炯明叛军;力量—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
2.统一广东、广西。
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1925年7月1日 汪精卫任主席 第一次东征后
4.意义: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奠定了政权基础。
归纳:孙中山的历史贡献
1.领导辛亥革命:成立同盟会;领导镇南关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成立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3.实现国共合作:提出新三民主义;创办黄埔军校;发表北上宣言;掀起国民会议运动。
六.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北伐胜利进军
1.背景: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威胁革命发展。(北方打冯,南下攻广)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经过:1926年7月—1927年4月
(1)两湖战场:吴佩孚主力被消灭
(2)江西战场:孙传芳主力被消灭
(3)闽浙苏战场:进军福建浙江,占领南京上海。
(4)迁都武汉:中心转移(广州——武汉)
(5)二期北伐:两路北上——一路与冯会师;一路占领徐州。
5.意义:
从珠江发展到长江,威震全国;推动了工农运动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者。
6.北伐胜利进军原因:
(1)国共合作、方针正确:北上东进再北上。
(2)人民支持:省港罢工委员会;汉阳兵工厂;农会。
(3)将士英勇:共党先锋模范;“铁军”英勇善战。
(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1.工人:
湘赣:成立总工会,组织纠察队; 上海:三次武装起义。
2.农民:
湖南最为迅猛,建立政权武装,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三)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1.背景:
(1)北伐胜利进军、工农运动高涨,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一系列屠杀中国军民的事件。
2.意义:
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
七.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一)帝国主义的干涉
1.原因: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2.行动:扬言武装干涉;制造屠杀惨案;提出无理要求。
(二)国民党右派阴谋夺取领导权(略)
含:“西山会议派”是老右派;“中山舰事件”是试探中共的态度;“整理党务案”是全面夺取国民党和统一战线领导权。
(三)两次反革命政变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政变准备(条件):
帝国主义鼓励;江浙财阀资助;流氓头子派人;蒋汪密谈分共。
(2)概况:上海开始屠杀;苏浙闽粤遭殃;南京建立政权;奉系遥相呼应。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概况:纵容军官叛乱;召开分共会议;进行血腥屠杀。
(2)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