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57 浏览次数:178次 栏目:高一历史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是在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中央人民政府一次全体会议
C.开国大典上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府的组成,充分体现了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在其成员中,属于民主党派的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 )
①朱德 ②刘少奇 ③宋庆龄 ④李济深 ⑤张澜 ⑥高岗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分别是( )
A.毛泽东、朱德 B.毛泽东、刘少奇
C朱德、周恩来 D刘少奇、朱德
4.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种“代行”到什么时候结束?( )
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5.1946年和1949年的两次政协会议的相似之处中不包括( )
A.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召开的
B.两次会议的中心都是政权问题
C.都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D.民主党派都起了重要作用
6.下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上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中国人民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D.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7.新中国主要是“新”在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确立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直接背景是
A.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B.中共确定了建国的理论、路线、方针
C.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D.全国人民拥护共产党
9.第一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二者具有不同的阶级属性
11.新中国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
C.1959年第二届人大会议上 D.1964年第三届人大会议上
12.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宋庆龄
D. 在社会经济方面 主张 社会发展趋势相矛盾
1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 ( )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民主党派共同执行
14.中国共产党提出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革民主党派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5.中国共产党初步建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在 ( )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D.1982年中共十二大
1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7.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题:新民主主义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