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山东省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山东省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282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山东省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3.如何理解“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2)小农经济落后性和闭塞性及封建主义劣根性,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评价: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妄自尊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4.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它规定了改革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这个制度规定: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天下田依产量多少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所提出的平分土地方案,是农民阶级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纲领突出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但纲领所反映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阐述的新“民生”主张,是其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第一,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即除了在1905年11月26日的《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的“核定地价,增价归公”外,办法是:核定地价,由国家照价收税,地价涨后,增益的绝大部分归国家所有。还要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私有资产不能操纵国计民生。这既是孙中山在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已经沦陷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深渊的境况下,对垄断资本侵略行为产生的强烈反感,又是他在长期游历欧美,亲眼见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和社会两极分化悬殊的罪恶,而极力主张要避免资本主义种种弊端、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选择。因而尽管他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他坚持把“节制资本”放到重要位置。”
第二,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他分析道:现在农民耕的田,大都是地主的,因此,要仿效苏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经验,把“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难题,才算实现三民主义。但当时中国没有条件实行“平均地权”,“平均地权”也没有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或)。
第三,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纲领。他针对国民党内部出现的国共不相容的思想倾向,解释说: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主义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这两个主义是一致的。因此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国民党员既是赞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该反对共产主义。”因此要与俄国和中国的共产党人成为好朋友,建设一个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国家。

【释难知识解析】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在我国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开发最早的地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是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但自东汉以后,由于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在我国形成了人口由北向南流动的历史趋势。
我国古代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则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赶上北方。
第二次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迁到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社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第三次是南宋时期。南宋人民的斗争,打击了南宋王朝,阻止了金军前进;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南方经济又一次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南宋时南方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上等田每亩可收五六石,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了北方,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宋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工艺水平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海外贸易的发达,这些也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向东南的转移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最突出:三是经济中心向东南的转移又导致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相应的转移。
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2.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②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③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山东省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
《山东省2017届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相关文章

tag: 山东省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