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七章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英勇牺牲; 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 、 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 ;日军取得 。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 、 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 。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 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时间:1895年4月; 地点:日本马关; 代表:中国 ;日本 。
(2)内容:口诀一: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口诀二:①割地:辽台澎湖割地;②赔款:赔偿白银两亿;③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④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①危机加深:进一步破坏中国 ,是继 之后对中国领土的严重掠夺,刺激了列强 的野心,中国的 进一步加深。
②控制命脉:巨额赔款,加剧了 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的经济命脉。
③深入内地: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 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④阻碍发展: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其他列强援引“ ”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
(4)影响:
反映了帝国主义 、 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 、 、 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 为转移。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 军配合
(3)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 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 精神。
考点四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 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 发展。①外因: 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②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 的限制。
(3)阶级基础: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代表人物: 、 。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 。④实质:反映了 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①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 同传统 结合。②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 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③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 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①“公车上书”呼吁变法 ②《 》宣传变法 ③ 会推动变法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 ;要不要 (改政体);要不要 (改教育)。
(2)性质: 思想同 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 》 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第七章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