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题例、解析,
B.法国——7月16日——大革命爆发
C.加拿大——7月1日——《大不列颠北美法案》
D.苏联——11月7日——十月革命
10.B 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后来,7月14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节。
【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都是儒家经典.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11.下列儒家经典,不是由孔子编订、整理的是
A.《诗》 B.《书》
C.《论语》 D.《春秋》
11.C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纂成《论语》一书,此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12.明朝沿袭了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考试的试卷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法律
12.A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1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是儒家经典,也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论语》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目始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社会立法的指导思想。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4.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理论,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根本上看,这是因为它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4.C“三纲五常”,宣传忠孝思想,严格等级秩序,规范了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的思想,是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从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三字经】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15.《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
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15.D题干中的“阉乱后,寇内讧”是指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导致农民起义。这里的“寇”是指李自成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不是指“倭寇”,D解读不正确。
【百家姓】
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1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据《百家姓》中的排序“赵钱孙李”,“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却排第一。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A.西周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6.C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所以当时赵姓最尊贵,因而被排在第一位。
【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人们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的名字时,必须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避讳。
17.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17.A汉朝开国皇帝是刘邦,改“相邦”为“相国”就是为了避讳刘邦的名字。
【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时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8.《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8.B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金榜】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2017届高考历史文化常识、题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