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787次 栏目:高一历史
57.材料一: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至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很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 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高@考☆资&源*网全球通史》
材料三: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材料四:……中国的“入世”是改革开放 20多年来的第一等大喜事。……“入世”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在同新自由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还处于弱势地位,中国有丧失独立的工业体系之虞;“三农问题”可能火上浇油,可能带来失业人口增加;为腐败增添土壤。
--摘编自《中国人的WTO心灵史》、《高@考☆资&源*网入世的喜与忧》
请回答:
⑴依据材料一归纳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影响。(6分)
⑵概括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原因。(4分)
⑶材料三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6分)
⑷请就材料四中作者对入世的担忧,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4分)
5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站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春秋》推崇统一),天地之常经(永恒的原则),古今之通谊(共通的道理)也。今师(教师)异道(道理不同),人异论,百家殊方(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指意(意旨)不同,是以上亡以(无法)持一统(统一标准)。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遵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道理),勿使并进(发展)。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可一(统一)而法度(法令制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根本道理)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博大精深),各有攸当(独到之处);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极)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材料五:“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文章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6分)
(2)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3)材料五中“尊重孔教”的真实用意何在?陈独秀主张“必排孔教”,有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6分)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4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tag: 历史 高一历史,高一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一学习计划,高中学习 - 高一学习 - 高一历史